春江花月夜(1)教学目标: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教学难点: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出示幻灯片——古人的月亮情结)在我国浩瀚的文海中,有无数文人墨客都曾望月有感,从而写下无数吟诵月亮的美丽诗句。同学们在平时的阅读中读到了哪些关于月的诗句,能举出来吗?学生说诗句。教师小结:是啊,月在诗中似乎成了诗人生命情怀的一种寄托,从中我们感受到了“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寂静凄凉,“明月松间照”的宁静恬淡;感受到了“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相思,“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清苦;感受到了“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惆怅无奈,还有“一夜飞度镜湖月”的梦幻神奇。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二、整体感知1、略介此诗,创设情景这首诗写农历二月间诗人在长江边上思念家乡扬州的种种感慨和想象。诗就是从春天、江水、花林、明月、夜晚这五个方面写起:2、教师配乐示范背诵,学生整体感知三、赏析诗歌(一)欣赏诗的景物美1、导:这首诗就是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的。2、出示诗歌前八句的幻灯字幕,学生齐诵。3、问:在这几句诗中,诗人写到了哪些意象?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副画面4、学生描绘画面意境: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5、展示三副春江月夜的幻灯图片,学生根据画面说出相应的诗句。(二)领悟诗的哲理美1、导:诗人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2、出示幻灯字幕及配画,指名一学生朗诵本节。3、评价学生的诵读,并加以指导,在指导中让学生感受哲理。读出“江天一色”的辽阔与苍茫,“空中孤月”的寂寞空旷。“何人”“何年”应重读,以读出诗人对月的苦苦追问与思索。“人生代代无穷已”应读出一种沉重的历史沧桑感,“江月年年望相似”“但见长江送流水”应读出诗人对人生短暂、宇宙无穷的惆怅。用心爱心专心116号编辑4、指名一学生再次朗读,读出感情。5、拓展:对宇宙人生的思索,古往今来的人从来未曾间断过。苏轼: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流露的更多的是人生失意的惆怅。毛泽东:人生易老天难老。表达的更多的是革命乐观主义豪情。张若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感慨中有一丝惆怅,但并不颓废与绝望,因为诗人毕竟生活在唐代,毕竟有找到发展机遇的可能性,因此诗人只是点到为止。(三)鉴赏诗的情感美1、导:如此良宵,如此美景,人生能得几度逢?然而普天下不知有多少游子思妇,却因离别而将它虚掷?宇宙无穷、人生短暂,本该珍惜,然而普天下又不知有多少思妇游子,在重复着千百年来人情难圆的两地悲愁啊!诗的下半篇写人间男女的离愁别绪。2、展示下半篇的幻灯字幕,学生朗诵。3、整体了解本部分的思路:先总写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再分写思妇怀远、游子思归的情绪。4、重点赏析“思妇怀远”片段。5、学生以思妇的口吻,用第一人称改写这一片段,写出思妇的情感和心理。6、学生交流所写的内容,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学生甲)我坐在楼上寂寞地等待,等待他的归来。月儿怕我寂寞,忍不住用它朦胧的光罩住我陪伴我。月光落在我的妆镜台上,我仿佛看见他为我画眉的背影。月儿,你勾起了我浓浓的思念,深深的愁绪,我不愿再陷入悲伤,想拂去月光,拂去愁思,岂料月光依旧照着我。唉,远方的他是否还记得青枫浦上我久久不肯离去的身影?如此良辰美景,他会想我吗?为何我们能看见同一轮月亮,却要天涯相隔,连鸿雁、鱼儿也送不去我浓浓的相思?我真想化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