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篇》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本诗的鉴赏,使学员了解汉、魏、晋诗歌在继承发扬《诗经》、《楚辞》的艺术特点方面的成就,理解作者塑造这位武艺高超、渴望为国立功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游侠少年形象的深刻意义,培养学员英勇善战、忠贞爱国、视死如归的战斗精神。教学重难点:1.了解曹植的文学成就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体会诗中“游侠儿”形象的深刻意义3.把握曹植诗歌“骨气奇高”的艺术风格一、解题《白马篇》又名《游侠篇》,作者曹植(192—232),字子建,三国时魏诗人,曹操第三子,封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是文学史上五言诗的奠基人,自如地运用乐府体裁大大地开拓了五言诗的境界,宋人辑有《曹子建集》。《白马篇》是乐府歌词,以开头二字命名。诗中塑造了一位武艺高强的少年英雄形象,歌颂他“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精神。同时寄托了作者欲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凌云壮志。(补充:曹植的生平及其创作)1.曹植的生平曹植(192——232),字子建,曹丕的弟弟。曾封为陈王,死后谥“思”,故世称陈思王。曹植生于乱世,幼年即随曹操四方征战。他自称“生乎乱,长乎军”,在时代的熏陶和曹操的影响下,以“戮力上国,流惠下民”自期。曹植天资聪颖,才思敏捷,深得曹操宠信,曹操曾经认为曹植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几次想要立他为太子。然而曹植行为放任,屡犯法禁,终于失宠。建安二十五年(220),曹丕即位后,曹植几次被贬爵移封。曹睿即位后,曹植曾多次上书,希望能有报效国家的机会,但都未能如愿。最后在忧愤困顿中死去。在政治上,曹植是一位悲剧人物,然而政治上的悲剧客观上促成了他在诗歌创作上的卓越成就。2.曹植的创作曹植的诗今存有80多首,以五言诗成就最高。其章表辞赋也很著名,其中以《洛神赋》为最佳。有《曹子建集》。曹植的创作以曹丕即位为界,分为前后两期。(1)前期作品主要抒发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如《白马篇》。同时也写了一些反映社会动乱和表现人民疾苦的诗篇。曹植前期也是在相对安定的环境中过着贵公子生活,但颇有功名事业心。他一生所热烈追求的是“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与杨德祖书》)。当曹操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局面时,他的政治雄心便是西灭“违命之蜀”,东灭“不臣之吴”,“混同宇内,以致太和”(《求自试表》)。他的诗歌的主要内容之一,便是表现这种雄心壮志。《薤露篇》说:“愿得展功勤,输力于明君。怀此王佐才,慷慨独不群”。在《假但篇》里,诗人自比为鸿鹄,把“势利惟是谋”的小人比为“不知江海流”的假但和“安识鸿鹄游”的燕雀。这些都表现了他追求理想和颖脱不群的性格。(2)后期作品较多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表现了自己备受压抑、有志不得伸的悲愤情绪。其代表作有《野田黄雀行》、《赠白马王彪》、《七哀诗》、《怨歌行》、《杂诗》等。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赠白马王彪》诗序云:“黄初四年五月,白马王任城王与余俱朝京师,会节气。到洛阳,任城王薨至七月,与白马王还国。后有司以二王归藩,道路宜异宿止,意每恨之。盖以大别在数日是用自剖,与王辞焉,愤而成篇。”全诗共分七章,以感情活动为线索,集中抒发了诗人数年来屡受迫害而积压在心头的愤慨。诗中痛斥小人挑拨曹丕与他们的手足之情,对任城王的暴卒,表示深切地悼念。这首诗在抒情中穿插以叙事、写景,将诗人后期备受迫害的感受凝聚起来,鲜明感人,是文学史上有名的长篇抒情诗。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馀哀。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杯。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子建与文帝同母骨肉,今乃浮沉异势,不相亲与,故特以孤妾自喻,而切切哀虑之也。”——刘履评此诗《选诗补注》卷二(3)曹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作为建安时期的杰出诗人,曹植的诗歌,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