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州快哉亭记【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较熟练地翻译课文。二、能力目标:学会阅读和欣赏情、景、理浑然一体的亭台记文。三、情感目标:体会文中所寄寓的那种旷达胸襟,无往而不快的人生态度。【教学设想】一、宋代的亭台记文情、景、理浑然一体的写作特色非常突出,启发学生学会如何去读懂和欣赏这一类文章,将作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二、为了使课堂教学符合“增效减负”的目标,要求学生充分利用预习稿和小组学习形式进行课前学习,提高预习的效率,增强自学能力。1、阅读文章,搜集资料,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配合预习稿翻译文章,实现第一层次学习目标的理解突破2、充分利用学生小组,资源共享,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实现第二层次学习目标的理解突破3、通过课堂点拨和课后订正,师生交流,彻底解决遗留问题,实现第三层次学习目标的理解突破三、教学方法:运用预习稿、讲学稿和习作稿整合课内外资源,力求实现落实基础知识、培养能力素养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四、教时安排:共2课时(本节授课为第二课时)【教学流程】第一阶段:扫清障碍(课前预习+第一课时)1、利用预习稿,使学生对作者,写作背景和文章翻译有较清晰的掌握,并在各学习小组之内和之间取长补短,合作解决遇到的基础知识方面的疑难问题。2、通过预习稿训练中有目的的引导,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3、堂上点拨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等,巩固预习阶段的学习成果。4、学生利用预习稿的订正,彻底解决所有预习遗留的问题第二阶段:品读和赏析(第二课时)1、整体把握文章,以“快”字为线索,迅速理顺文章脉络。2、以文本阅读为基础,读懂和欣赏文章。3、比较阅读,充分感受和理解亭台记文情、景、理浑然一体的写作特色。第三阶段:延伸阅读(课后完成)1、通过课后阅读,加强对亭台记文情、景、理浑然一体写作特色的认识。2、写作是语言表达的有效延伸,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运用能力。《黄州快哉亭记》讲学稿【走近文本】俗话说“诗有诗眼”,那么文也应当有文眼!同学们,你们觉得哪个词作为文眼会比较合适呢?。【走入文本】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黄州快哉亭记亦足以称快世俗快哉,此风将何适而非快?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乌睹其为快也哉!“快”字到底指的是什么,我们该怎么来理解呢?【品读赏析】你从哪些语句中读出了“快哉”的感觉呢?读出来和同学们分享一下“快”在文中体现在那些方面呢?用心爱心专心115号编辑从这些“快”字当中,你读出了苏辙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苏轼曾有评语:“子由之文,词理精确,有不及吾;而体气高妙,吾所不及。”【比较阅读】《岳阳楼记》是我们很熟悉的一篇亭台记文,试和《黄州快哉亭记》对比,看看写景、抒情、记事和说理之间有怎样的联系: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延伸阅读】阅读课本P8苏轼的《超然台记》,细细品味亭台类记文中情、景、理融为一体的特色。写了怎样的景文眼抒了怎样的情记了怎样的事说了怎样的理《黄州快哉亭记》习作稿学过了《黄州快哉亭记》,作者苏辙随缘自适的人生观,对你有什么启发呢?联系阅读下面的文字,以“无所不快”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习作。【风过了,不留痕迹】风来了,竹子的枝干被风吹弯;风走了,竹子又站得直直的,好像风没来过一样。云来了,在潭底留下一道影子;云走了,潭底乾乾净净的,好像云没来过一样。竹子不会因为被风吹过,就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