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信丰中学高中历史《专题七: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精品教案人民版必修2课标要求: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斯大林模式建立的背景及其在经济方面、政治方面、思想方面、文化领域的主要表现,全面评价其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作用。(2)过程与方法:围绕斯大林模式建立的背景、特点、作用、严重的弊端及以影响等展开讨论,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历史问题。学会归纳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评价斯大林模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建设失误的分析,认识到搞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不断总结历史经验,借鉴历史教训,树立改革和创新意识。教学课时:1课时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斯大林时期的经济建设情况和在经济建设中逐步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难点: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全面正确地评价斯大林和斯大林模式。从斯大林模式对东欧和中国经济建设的影响,学会用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认识到各国应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经济建设。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讲授新课:首先,分析引言,并让学生快速浏览教材,从而对本课讲述的主要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一、斯大林模式的工业化之路1、原因:A、落后的农业国;B、为了加强国防;(引导学生看P119“资料卡片”,了解原因)C、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D、在资本主义包围之下;2、方针提出:1925年十四大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3、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1926):这部分内容只需要依据教材讲述即可。教师需要指出两点:一、突出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二、斯达汉诺夫运动是工人忘我劳动的精神和掌握新技术紧密结合。(看左边“知识链接”,加强理解)14、成就与教训:①成就:一五计划(1928-1932)和二五计划(1933-1937),实现了工业化,工业总产值位于欧洲第一、世界第二。②教训:农、轻和重工业比例严重不协调。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1、背景:①原因:结合教材归纳指出农业集体化的原因:②政策的变化: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通过了逐步开展农业集体化的方针;但随着粮食收购危机的发生,苏联党和政府认为,只有实行集体化才能解决国家所需的粮食。1929年,在苏联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这样苏联的农业政策发生变化,由原来的逐步实现农业集体化,转变为“全盘集体化”和“在全盘集体化基础上消灭富农”。2、农业集体化运动的过程、结果和影响:①过程:依据教材内容即可,注意引导学生看P121表格。②结果:1937年底,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超过90%,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播种面积占到几乎100%的播种总面积,苏联全国基本上完成了农业集体化。③影响:A、积极性:苏联通过农业集体化,引导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为苏联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了条件。B、消极性:在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国家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农业的发展。在相当长时间内忽视农业的投资和发展,致使苏联整个国民经济无法达到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使农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结合P121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加深理解)三、斯大林模式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在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基础上,苏联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提问:苏联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指什么?(在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份已取得了彻底2胜利;苏联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剥削阶级已不复存在。)1936年,斯大林宣布苏联已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同年底,苏联通过了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它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新宪法的制定,宣布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成。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斯大林创造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形成,即“斯大林模式”的形成。2、含义:苏联在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3、形成原因:外部受到资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