墩身施工技术、质量控制要点桥梁墩身施工桥梁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为主要的桥梁的整体外观质量,桥梁墩身施工的质量控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控制:承台顶面的凿毛、墩身钢筋的连接及定位、墩身模板安装及调试、墩身混凝土浇筑、拆模、养护和成品保护、混凝土表面的修饰:1、承台顶面墩身部位的凿毛:首先按照墩身截面,有测量班准确放样,然后由作业工人依据放样的主要控制点,用墨线弹出墩身的外轮廓线。在墩身轮廓线内,人工使用凿子(钢钎)配合锤子或斧头进行凿毛,混凝土顶面的凿毛要求:将混凝土表面的浮浆全部凿除,露出新鲜混凝土面和石子,但石子不能松动。2、墩身钢筋按照前面技术交底进行钢管支架的搭设。墩身钢筋在钢筋加工场按照设计要求加工,运输到现场进行绑扎、焊接。主筋在钢筋加工场一定要按照规范要求进行预弯,确保搭焊接后的主筋上下同心,预弯的长度为钢筋(护面钢筋设计为∮14mm)单面≥5d、双面焊≥10d,弯折的横向角度与距离为:单面焊为11°角,距离为dmm,双面焊为6°角,距离为d/2mm。墩身钢筋也要按照同样要求进行预弯。采用对焊接长的钢筋时,对焊接头轴线的偏移不得大于0.1d,并不得大于2mm。所有钢筋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必须采取上盖下垫措施,支垫采用方木进行支垫,支垫方木的间距最大不超过4m,以钢筋与地面至少保证10cm以上的高度。钢筋搭接焊的焊条采用502或506焊条,焊缝的最小长度为:单面焊10d,双面焊5d(d为钢筋的直径)。墩身钢筋的钢筋保护层厚度4cm,要严格执行每平方米不少于4块的规定,对于圆弧段或变截面断面要加大布置数量,同时钢筋保护层垫块绑扎牢固,且要向着模板方向,确保混凝土的保护层满足设计要求,不出现漏筋及隐形漏筋现象。钢筋骨架每2m高度设置一个钢筋定位架,定位架的结构尺寸准确,且要准确标注出每根钢筋的具体位置。由于托盘钢筋采用在下面整体绑扎,整体吊装的工艺,在进行安装时要及时进行检查,确保钢筋数量、结构尺寸、保护层垫块绑扎满足要求。墩身的综合接地钢筋为两根(设计为一根,一根为备用)直径16mm的通长钢筋,焊接完毕后要及时进行电阻测试,满足电阻不大于10欧姆。钢筋的主要检查指标:主筋间距允许偏差:±10mm,箍筋间距允许偏差为±20mm,钢筋保护层厚度偏差要求为+10,-5mm。另外,对于墩顶垫石钢筋要及时采取防锈措施。3、模板安装及调试:所有模板必须重新进行组装及试拼工作,模板必须采用立放、下垫方面,防止模板污染。模板拼装检查采用钢卷尺、工程检测尺、线锤、水准仪等工具。模板组装的允许偏差:结构尺寸±10mm,表面平整度为3mm,相邻模板错台1mm,模板的倾斜度不大于1‰。模板安装加固的对拉杆按照设计要求采用双螺帽,丝扣要上紧。模板在调整时,用汽车吊进行分段吊装,现场拼装成整体,调整接缝位置,安装就位。模板接缝间必须粘贴密封胶条,保证嵌缝填塞密实,另外要对模板间的接缝采用腻子抹平封堵,保证接缝严密、平整。模板整体拼装时要求错台<1mm,拼缝<1mm。模板拼装完成后,利用全站仪校正钢模板垂度。墩身模板在整修、调整后要按拼装顺序进行编号,确定模板的组合,以便在后续施工中不造成混淆。同时对拼装调校好的模板采用定位销进行定位,这样也方便再次使用和加固。模板在安装前,必须在承台混凝土上放样出墩身十字线,并弹出墨线,模板在安装时在其外侧用铅锤检查垂直度,控制定位,组装完毕后再用全站仪校核。模板安装后要将螺栓全部拧紧固定,防止跑模现象发生。钢模板在使用前一定要打磨光滑,用干棉纱擦拭干净、平整并均匀涂刷模板漆(脱模剂全部采用模板漆),脱模剂涂刷后及时采用塑料薄膜进行覆盖,防止涂刷脱模剂后模板二次污染。4、混凝土浇筑:混凝土采用拌合站集中搅拌,罐车运输到施工现场,泵送入模,人工平仓振捣。根据规范要求混凝土的搅拌时间为120~180s,坍落度为140~180mm。混凝土灌筑过程中下料要均匀布料,不得采用捣固棒进行摊铺;要严格控制分层厚度(不得大于50cm);混凝土下料高度要控制在2m范围内(最好控制在1m范围内,高于2米时必须加设串筒或加接导管);混凝土入模温度不宜低于5°C,如果低于5°C拌合站要采取升温措施;混凝土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