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题一、选择题:1.下面哪一句话是出自中国古代的教育文献《学记》中【】A.“有教无类”B.“学而不厌,诲人不倦”C.“建国君民,教学为先”D.“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2.西方古代最早提出“自由教育”主张的思想家是【】A.苏格拉底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D.昆体良3.西方近代教育史上最早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家是【】A.洛克B.卢梭C.赫尔巴特D.裴斯特洛齐4.教育的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A.利托尔洛B.盂禄C.恩格斯D.佩西·能5.儿童身心发展关键期的存在说明了人的发展的【】A.顺序性B.互补性C.个别差异性D.不平衡性6.从课程类型上说,研究性学习属于【】A.综合实践活动课程B.分科课程C.隐性课程D.核心课程7.“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体现了教学的哪一项基本原则【】A.巩固性原则B.启发性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D.循序渐进原则8·在社会发展中存在一些全人类共有的思想道德范畴,需要通过德育加以传播,这个特征称为德育的【】A.历史性B.阶级性C.科学性D.继承性9.班级教育中的“平行教育原则”的提出者是【】A.马卡连柯B.苏霍姆林斯基C.赞科夫D.杨贤江10.学校的中心工作是【】A.课外活动.B.教学C.社会实践D.生产劳动11.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的作者是德国教育家【】A.费希特B.赫尔巴特C.福禄倍尔D.第斯多惠12.教育的本体功能是【】A.促进文化繁荣B.促进经济发展C.促进政治民主D.促进人的发展13.义务教育最早发源于【】A.英国B.德国C.法国D.美国15.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的界限,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课程称为【】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综合课程D.潜在课程16.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家是【】A.孔子B.孟子C.朱熹D.老子17.在我国,班级授课制始于【】A.1840年B.1842年C.1862年D.1905年18.在中小学,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主要取决于【】A.教师B.学生C.校长D.家长19.埃得加.富尔在提交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是【】A.信息社会B.知识社会C.后工业社会D.学习化社会2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颁布于【】A.1985年B.1986年C.1993年D.1995年21.在近代教育史上,主张教育过程心理学化的教育家是___________。【】A.夸美纽斯B.卢梭C.裴斯泰洛齐D.康德32.在实施义务教育的过程中,对中小学设置的布局安排应主要考虑__________。【】A.人口因素B.生态因素C.经济因素D.文化因素33.“狼孩”事例说明了,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__________.【】A.方向性B.可能性C.现实性D.多样化34.发挥教育目的对学生发展的激励功能,最终需要把教育目的转化为_______.【】A-培养目标B.课程目标C.教学目标D.学习目标35.我国为实施素质教育而建立的教育“立交桥”,旨在实现__________.【】A.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衔接及沟通B.学前教青与基础教育的衔接及沟通C.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衔接及沟通D.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及沟通36.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特点,需要扮演__________的角色。【】A.指导者B.研究者C.诊断者D.管理者37.率先提出综合课程主张的教育家是__________。【】A.布鲁纳B.赫尔巴特C.怀特海D.苏霍姆林斯基38用测量知识的试题去测量学生的智力,这样的测验显然缺乏__________。【】A.难度B.区分度C.信度D.效度39.教师通过加强班风和学风建设,实施德育,他运用的是__________。【】A.榜样示范法B.陶冶教育法C.指导实践法D.品德评价法40.马卡连柯提出,通过经常在集体成员面前呈现美好的“明天的欢乐”的前景,推动集体不断向前运动和发展,永远保持生气勃勃的旺盛力量。这里强调的是班级管理的__________原则。【】A.平行性B.民主与自主的C.规范与创新结合的D.目标51.提出发现法是掌握学科结构的最好方法的教育家是——。【】A.赞科夫B.维果斯基C.皮亚杰D.布鲁纳53.主张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的教育家是——。【】A.马克思B罗杰斯C.杜威D卢梭54.“教学相长”原则主要体现的是师生之间的——。【】A.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