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甘油三酯血症是怎么引起的?常见病因有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肥胖、饮酒、肾病综合征及服用某些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雌激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三苯氧胺、抗精神病药物及蛋白酶抑制剂等。少见的原因包括肢端肥大症、糖原累积症、垂体功能减退症、先天性或获得性脂肪代谢障碍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继发性高甘油三酯血症许多代谢性疾病、某些疾病状态、激素和药物等都可引起高甘油三酯血症,这种情况一般称为继发性高甘油三酯血症。(一)、糖尿病:依据最简单分型方法可将其分为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IDDM)和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NIDDM)。不同类型糖尿病中高甘油三酯血症的发病机理不同。在未控制的IDDM及酮症患者中,由于重度胰岛素缺乏常伴有显著的高甘油三酯血症。这是由于脂蛋白脂酶的活性受抑制,使CM在血浆中聚积的结果。通常NIDDM患者胰岛素水平高于IDDM患者,NIDDM患者的高胰岛素血症常引起内源性胰岛素过度分泌以补偿原有的胰岛素抵抗,这种严重的高胰岛素血症因其对脂蛋白脂酶的激活作用明显减弱而引起甘油三酯水平升高。(二)、肾脏疾病:虽然肾脏疾病如肾病综合征最常伴发的血脂异常是高胆固醇血症,但是高甘油三酯血症也不少见。肾脏疾病时的血脂异常发生机理主要是因VLDL和LDL合成增加,但也有人认为可能与这些脂蛋白分解代谢减慢有关。(三)、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此症常合并有血浆甘油三酯浓度升高。这主要是因为肝脏甘油三酯酶减少而使VLDL清除延缓所致,并可能同时合并有中间密度脂蛋白(intermediatedensitylipoprotien,IDL)产生过多。(四)、肥胖:在肥胖患者中,由于肝脏过量的合成载脂蛋白B因而使VLDL的产生明显增多。此外,肥胖常与其他代谢性疾病共存。腹部肥胖者比臀部肥胖者甘油三酯升高更为明显。(五)、脂肪营养不良(脂肪代谢障碍):是一种罕见的代谢性疾病,其特点是身体某一特殊区域的脂肪减少并伴有高甘油三酯血症,其发病机理尚不清楚。它可能是由于脂肪组织中脂蛋白脂酶减少或肝脏合成VLDL增加所致。(六)、高尿酸血症:大约有80%的痛风患者有高甘油三酯血症,反之,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亦有80%有高尿酸血症。这种关系也受环境因素影响,如过量摄入单糖、大量饮洒和使用噻嗪类药物。(七)、糖元累积症(glycogenstoragedisease)(I型):这种疾病是以葡萄糖-6-磷酸酶缺乏为特征,患者对低血糖很敏感。当低血糖症发生时,为补充能量的需要而动员脂肪组织,则自由脂肪酸的浓度和VLDL中的甘油三酯成分增加。(八)、异型蛋白血症(paraproteinemias):这种情况可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或多发性骨髓的患者,由于异型蛋白抑制血浆中CM和VLDL的清除,因而引起高甘油三酯血症。(九)、性激素的影响:雌激素对血脂的影响是双重性的。在绝经后的妇女,血浆中的胆固醇会增加。然而,雌激素本身则能降低血浆脂酶的活性(特别是肝脏甘油三酯脂酶),因而可妨碍循环血液中的CM和VLDL清除。(十)、营养因素:许多营养因素均可引起血浆甘油酯三水平升高。大量摄入单糖亦可引起血浆甘油三酯水平升高,这可能与伴发的胰岛素抵抗有关;也可能是由于单糖可改变VLDL的结构,而影响其清除速度。饮食的结构也对血浆甘油三酯水平升高有影响。我国人群的膳食是以高糖低脂为特点,有调查表明,糖占总热量76-79%,脂肪仅占8.4-10.6%,而高脂血症的发生率达11%,以内源性高甘油三酯血浆为最多见。有研究结果提示,进食糖量的比例过高,引起血糖升高,剌激胰岛素分泌增加,出现高胰岛素血症。后者可促进肝脏合成甘油三酯和VLDL增加,因而引起血浆甘油三酯浓度升高。此外,高糖膳食还可诱发ApoCIII基因表达增加,使血浆ApoCIII浓度增高。已知ApoCIII是脂蛋白酯酶的抑制因子,血浆中ApoCIII增高可造成脂蛋白酯酶的活性降低,继而影响CM和VLDL中甘油三酯的水解,引起高甘油三酯血症。饮酒对血浆甘油三酯水平也有明显影响。在敏感的个体,即使中等量饮酒亦可引起高甘油三酯血症。酒精可增加体内脂质的合成率,减少氧化脂肪酸的比例,并增加酯化脂肪酸的比例。此外,酒精还可降低脂蛋白酯酶的活性,而使甘油三酯分解代谢减慢。(十一)、药物的影响:很多药物可减轻或加重高甘油三酯血症,其中最见的两类药物是抗高血压药物和类固醇激素。选择性β阻滞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