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不同类型糖尿病的临床特征(全文)对糖尿病分型的建议共识建议根据病因将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T1DM)、单基因糖尿病、继发性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GDM)、未定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T2DM)6种类型。不同学术组织指南和本共识关于糖尿病分型的建议见表1。不同类型糖尿病的临床特征见下文。一、1型糖尿病1.病因及亚型T1DM是由于胰岛β细胞破坏、胰岛素分泌缺乏所致,特征是胰岛功能差,终身需要依赖胰岛素治疗。T1DM具有较大的异质性,按病因可区分为自身免疫性T1DM和特发性T1DM两种亚型,且自身免疫性T1DM居多;若按起病急缓,则T1DM可划分为暴发性T1DM、经典性T1DM、缓发性T1DM三种亚型,在中国成年人中缓发性T1DM(即LADA)患者约占所有T1DM的2/3。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暴发性T1DM及经典性T1DM患者群体中均含有自身免疫性T1DM与特发性T1DM两种不同病因的个体。2.流行病学及诊断研究显示,我国全年龄段估算的经典T1DM发病率为1.01/10万人年,发病年龄高峰在10~14岁,新发病患者中近六成在30岁以下。经典性T1DM的诊断主要依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如发病年龄通常<20岁,“三多一少”症状明显,以酮症或酮症酸中毒起病,体型非肥胖,血清C肽水平明显降低,依赖胰岛素治疗,且大多数有胰岛特异性自身抗体(如GADA、IA2A等)。3.暴发性T1DM多见于亚洲人群,尤其以日本、韩国和中国常见。在我国,暴发性T1DM起病急骤,约占新发酮症起病T1DM的10%。暴发性T1DM的诊断标准为:(1)高血糖症状出现1周内发展为酮症或酮症酸中毒;(2)首诊血糖水平≥16mmol/L,且HbA1c<8.7%;(3)空腹血C肽水平<100pmol/L和(或)负荷后血C肽水平<170pmol/L。4.自身免疫性T1DM可急性起病,亦可缓慢发病。缓发自身免疫性T1DM可根据患者发病年龄18岁为界,区分为LADA和青少年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Y)亚型。我国LADA的诊断标准为:(1)糖尿病起病年龄≥18岁;(2)胰岛自身抗体或胰岛自身免疫T细胞阳性;(3)诊断糖尿病后不依赖胰岛素治疗至少半年。同时具备上述三项可诊断LADA。而<18岁起病并具有上述第(2)、(3)项的青少年患者,可诊断为LADY。LADA与LADY早期与T2DM具有类似代谢特征,其胰岛功能衰退快于T2DM而慢于经典性T1DM。5.特发性T1DM是一类病因未明的T1DM亚型。具有T1DM的典型临床特征但胰岛自身抗体阴性。其胰岛β细胞破坏的确切机制尚不明确。研究表明,特发性T1DM患者约30%携带HLADQ易感基因型,部分存在谷氨酸脱羧酶(GAD)65反应性T细胞;亦有报道约20%年轻起病特发性T1DM患者基因检测被诊断为单基因糖尿病。因此,特发性T1DM亚型可认为是暂时性诊断,对其病因探讨甚为重要;进行C肽动态观察、基因及胰岛免疫检测,将有助于明确其病因类型。6.鉴别诊断T1DM与部分单基因糖尿病有相似的临床特征,需注意鉴别。某些MODY患者起病年轻,体型消瘦,但胰岛功能与T1DM相比较好,基因检测可发现突变位点。T1DM与罕见免疫介导糖尿病患者的胰岛自身抗体均可阳性,但后者部分表现为高胰岛素血症或自发性低血糖,可伴其他自身免疫病及黑棘皮等特征表现,结合相应的抗体检测可将其鉴别。二、单基因糖尿病单基因糖尿病由影响胰岛β细胞发育、功能或胰岛素作用的单个基因突变所致,约占所有糖尿病的1%~5%。包括新生儿糖尿病(NDM)、MODY、线粒体糖尿病、自身免疫单基因糖尿病、遗传综合征单基因糖尿病、严重胰岛素抵抗单基因糖尿病及脂肪萎缩单基因糖尿病。迄今已发现70余个单基因糖尿病的致病基因,大多数通过影响胰岛β细胞功能而致血糖异常(表6)。值得注意的是,同一基因不同位点的突变引起的糖尿病,临床表型可能为差异较大的多种类型。如KCNJ11或INS不同位点突变对胰岛β细胞产生不同程度影响,临床表型可以为NDM、MODY,也可以为发育迟缓、癫痫和新生儿糖尿病(DEND)综合征等不同类型,其基因多态性亦可与T2DM关联。(一)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性单基因糖尿病1.NDM:是指<6月龄儿童发生的糖尿病。在NDM中,80%~95%可发现单基因突变,可称为新生儿单基因糖尿病。NDM的临床特征包括宫内发育迟缓、低体重、发育不全、多尿和严重脱水。根据遗传变异不同,部分患儿还有出生缺陷、肌力异常和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