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中地理总复习1-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巩固落实新人教版一、选择题(2011年全国)读下图,完成下题。1.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该山体岩石在地球表层可转化为()A.喷出岩B.侵入岩C.沉积岩D.变质岩解析:岩浆喷出地表形成喷出岩。已经形成的岩石在地表经外力作用后形成沉积岩。答案:C2.(2011年广东文综)读“某区域地质剖面简图”(下图),图中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A.断层、向斜、背斜B.断层、背斜、向斜C.向斜、断层、背斜D.背斜、向斜、断层解析:由图中岩层形态可知,甲处岩层明显断裂、错位,为断层构造。乙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丙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答案:B(2012年安徽江南十校二模)科罗拉多大峡谷是世界陆地上最长的峡谷之一。从谷底向上,沿岩壁出露着早古生代到新生代的各期岩系,并含有代表性生物化石,因此有“活的地质史教科书”之称。结合材料和大峡谷某段景观图片,完成3~4题。3.与科罗拉多大峡谷主要岩石成因相同的是()A.花岗岩B.玄武岩C.石灰岩D.大理岩解析:根据材料和图中的信息可知,构成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岩石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及含有化石,因此判断为沉积岩。答案:C4.科罗拉多大峡谷形成主要经历的地质过程依次是()A.外力沉积—固结成岩—地壳抬升—流水侵蚀B.侵蚀搬运—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固结成岩C.固结成岩—板块运动—地壳断裂—流水侵蚀D.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剥蚀—侵蚀搬运解析:科罗拉多大峡谷形成主要经历的地质过程依次是:外力搬运的物质在温暖的浅海、沿岸海滩或是沼泽地中沉积下来,固结成岩形成的沉积岩在板块活动引起的造山运动以及地壳隆起的共同作用下被抬高,从而形成了科罗拉多高原。这一抬高使科罗拉多河及其支流的落差大大增加,从而加快了其流速、增强了其下切侵蚀岩石的能1力,最终形成科罗拉多大峡谷。答案:A(2012年淮南九校联考)如下图:①为石灰岩,③为页岩,②④为在不同的地质条件下两种岩石发生变化,形成的新岩石。据此回答5~6题。5.形成①、③岩石的地质作用为()A.风化作用B.沉积作用C.变质作用D.固结成岩作用6.②岩石的形成,需具备的条件有()①高压②石灰岩分布③岩浆活动④风化侵蚀作用强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解析:石灰岩和页岩都是沉积岩,是沉积作用形成的;石灰岩在高温条件下可以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大理岩。答案:5.B6.B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水平距离单位:千米,等高距为10米),完成7~8题。7.图示区域位于()A.青藏高原B.江南丘陵C.内蒙古高原D.云贵高原解析:从等高线图看,海拔高度1000多米,有一定的起伏,符合云贵高原的特征。答案:D8.造成图示地貌的地质作用主要是()A.风力侵蚀B.冰川堆积C.流水侵蚀D.火山喷发解析: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发育,它是流水的化学溶蚀作用而形成。答案:C读下面的地形图和地质构造图,回答9~10题。9.下列说法最全面的是()2A.甲、乙均为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B.乙、丙地貌所受外力作用相同C.甲、乙、丙均为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D.甲、乙、丙、丁的地貌成因一样解析:从图中不难看出,甲是洪积扇或冲积扇,乙是河口三角洲,都是流水堆积地貌;丙是沙丘,是风力堆积地貌;丁是向斜,是内力作用形成的。答案:C10.下列关于甲、乙、丙、丁四幅图所示地形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①甲地形区的聚落往往表现出明显的条带状,蜿蜒分布于山前②一般来说,乙地形区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往往成为人类的聚居地③丙地所在气候区,乡村聚落多集中连片分布④丁地形区应大力发展水泥加工业,以提高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从而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A.①②B.②③④C.①②③D.③④解析:甲地形区的聚落往往表现出明显的条带状;河口三角洲地区是人类分布最稠密的地区之一;丙地气候干旱不利于聚落的形成;丁地是向斜,两翼的岩层以花岗岩和玄武岩为主,不适合大力发展水泥加工业。答案:A(2010年安徽文综)今日水资源严重短缺的西安市隋唐时期用水充足,有“陆海”(指湖泊和沼泽很多)的美称。下图示意古长安(今西安市长安区)“八水”位置。完成11~12题。11.“八水绕长安”的地质成因之一是渭河平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