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初中科学教材课程难度的比较与剖析1/8中、美初中科学教材课程难度的比较与剖析【纲要】课程难度是权衡教科书质量的一个重要数据指标,也定量地表现了教材内容的难易程度。论文选择大陆《科学》(浙教版)与美国主流教材《科学研究者》,以地球、宇宙与空间科学内容中的“地球、月球和太阳”主题为例,对其课程难度进行定量剖析与比较。经过对课程广度、课程深度、课程时间与课程难度系数的定量计算与比较,提出浙教版《科学》教材在该部分的难度相对较适合,略低于《科学研究者》,这与科学课程实验区以为“地球、宇宙与空间科学”部分内容较难的反应建议相适应。在课程广度、课程深度的比较与剖析中发现,《科学研究者》较之浙教版《科学》具更多知识点,更关注于学生研究活动的设计,确实贯彻了“研究”的理念。【重点词】《科学》;《科学研究者》;课程难度;课程广度;课程深度;课程时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纲》(试行)将“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详细目标之一,我国《国家中长久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大纲(XX-2020年)》也明确提出“调整教材内容,科学地设计课程难度”。可见,不论是国家教育改革文件仍是新课程的推动,都彰显了对教材难度研究的关注。但怎样明确界定“难”?中、美初中科学教材课程难度的比较与剖析2/8定性剖析之余,定量的计算“难”度成为必定。鉴于目前科学课程实验区的实践需要1,鉴于目前的对科学教材难度更多倾向于定性说明,仅有少许源于定量数据的现状,论文将针对大陆主要科学教材(浙教版《科学》2)与美国的主流科学教材(《科学研究者》3)中地球与空间科学部分的“地球、月球与太阳”主题为例,从课程广度、课程深度与课程难度三维度进行比较与解说。一、课程难度模型及其因素剖析课程难度作为权衡教材质量的一个重要数据指标,表现了教课内容在教育结果上从简单到复杂、从初级到高级的质和量在时间上相一致的动向进度[1]。论文将鉴于中、美两地课程标准[7][8]“内容标准”之知识点,采纳课程难度定量模型4,即N=(αS/T)+(1-α)G/T(经订正)进行计算。此中N表示课程难度,S表示课程深度,T表示课程时间,G表示课程广度;S/T指可比深度;G/T为可比广度;α表示加权系数(0<α<1),它反应了课程对于“可比深度”或许“可比广度”的重视程度。课程难度(N)指绝对的(或静态的)课程难度,表示仅从文本角度对教科书进行剖析、对照与评论,不波及课程实行状态下动向剖析、评论(即需要考虑课程实行中的教师、学生等诸多因素)。课程深度(S)泛指课程内容所需要的思想深度,它不中、美初中科学教材课程难度的比较与剖析3/8仅波及观点的抽象程度、观点间的关系程度,并且还波及到课程内容的推理与运算步骤。对课程深度存在两种主要的量化方法,此中之一表现为以课程目标要求的不一样程度来量化[9]。课程广度(G)是指课程内容所波及范围的宽泛程度,可用往常所说的“知识点”的多少来量化。课程时间(T)是指达成课程内容所需要的时间,可用往常所说的“课时”多少来量化。二、课程难度及其因素的定量计算依照上述的课程难度模型,分别计算对应于两套教材中“地球、月球与太阳”主题内容的课程广度、课程深度、课程时间及课程难度。1.课程广度目前,在课程难度剖析的模型中都没有明确提出怎样划分知识点的标准。鉴于对两国《科学》课程标准与教材中各知识点的理解,将每章节中一个小标题的主要内容视为一个知识点5。因此,可用中、美科学教材依靠的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规定的知识点来量化,并将属于“地球、月球与太阳”主题范围内的知识点分别与教材中内容一一对应列举。“地球、月球与太阳”主题编排在浙教版《科学》的七(上)第三章,依照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安排,分别将各节内容的知识点列出6。“太阳和月球(包含太阳的基本状况、中、美初中科学教材课程难度的比较与剖析4/8太阳活动与月球)”、“月相”、“日蚀和月食”、“研究宇宙(包含人类飞向太阳的历程、人类对月球的探测、我国航天事业的成就)”的知识点分别记为3、1、2、3,共9个知识点。美国《科学研究者》对于“地球、月球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