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平邑县曾子学校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6.2《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人教版)[学习目标]1.了解《论语》和孔子的思想。2.学习运用人物对话和动作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3.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掌握几个宾语前置句的句式特点。[学习重点]1.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学习难点]1.体会人物语言、动作与人物性格的一致性。2.理解文中的疑难词句。[天天预习]1.给加点的注音:论语饥馑曾皙哂舞雩铿尔小相沂冠者喟俟撰摄比及毋冉Lúnjǐnxīshěnyúkēngxiàngyíguānkuìsìzhuànshèbìwúrǎn2.找出并解释下列活用词:(1)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2)鼓瑟希,铿尔(3)三子者出,曾皙后(4)冠者五六人(5)浴乎沂,风乎舞雩(6)比及三年,可使足民(7)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8)异乎三子者之撰(1)端:名词活用做动词,穿着礼服;章甫:名词活用做动词,戴着礼帽;(2)鼓:名词活用做动词,弹奏;(3)后: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落在后面,最后走;(4)冠者:动词用作名词,戴帽子的人,指成年人;(5)风:名词活用做动词,吹风;(6)足:使动用法使富足;(7)小:形容词活用做名词,小事;大:形容词活用做名词,大事;(8)撰:动词做名词,才能。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1)鼓瑟希——(2)莫春者——(3)唯求则非邦也与——(1)“希”通“稀”。(2)“莫”通“暮”。(3)“与”通“欤”。4.分析下面句子的结构特征:(1)毋吾以也(2)不吾知也(3)则何以哉(1)毋吾以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毋以吾也。(这一句还是省略句,还原为“毋吾以于此而不言也。”)(2)不吾知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不知吾也。(3)则何以哉: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要前置,即,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5.作家作品1(1)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尊称为圣人。其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传说他曾编订《诗经》、《尚书》、《礼记》、《乐》、《周易》、《春秋》。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他又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影响深远。(2)《论语》:语录体散文,主要记录孔子的言行,由其门人及再传弟子辑录,是有关儒家思想的首要经典,后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文本研读]1、简述课文的思路结构:文章以言志为线索记叙了孔子和几个弟子畅谈理想志趣的情景,写出了写出了弟子们的志趣、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思想、态度,表现了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家风度,反映了儒家以礼乐治国的政治主张,是孔子因材施教的范例。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具体为孔子问志、弟子述志、孔子评志。其中“志”是贯穿始终的线索。2、(1)从子路、冉有、公西华的言谈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的什么性格特点?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孔子问志,子路首先发言。在他看来,让他去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即使在有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言谈之中,语气十分肯定。由此可见其抱负之大。在座的四个弟子中,子路年龄最大----只比孔子小九岁,平时与孔子也比较接近,所以说话较少拘谨;但孔子话音刚落,子路便在没有深入思考的情况下抢先发言,确也反映出其鲁莽、轻率的一面。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冉有在孔子指名发问后才开口。子路刚说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冉有则说他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先说“方六七十”,又说“如五六十”,说明他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十分谨慎。他还认为,三年之后,他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可见,冉有既想有所作为,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公西华也是在孔子点名指问后才述志。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在“相”前加了个“小”字,给人感觉是他只想做个赞礼和司仪的小官,实际上,最低一级的“相”的地位也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