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学习目标一、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正确评价相关人物。二、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三、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掌握“因”、“如”、“意”、“举”、“谢”等文言知识。四、诵读课文,进一步提高文言疏通能力。教学设想一、课文情节起伏,人物形象鲜明,可以作为写人的记叙文进行处理,以人物形象的刻画为教学重点。二、课文篇幅较长,阅读有一定难度,采用讲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学课时:3课时课前预习提示:1.通读课文,课后自由讨论并借助工具书,自行疏通课文。2.标出课文中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3.搜集“楚汉相争”的历史,了解刘、项斗争的经过,了解项羽这一人物的历史功过。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导语设计: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出风雨起苍皇,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距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毛泽东认为项羽在处理和刘邦的关系上犯了沽名钓誉的错误,最终落得自刎乌江的下场。这里毛泽东引用这段历史事实,意在号召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军指战员利用占领南京以后的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有利形势,将革命进行到底,彻底消灭蒋家王朝。那么,项羽在鸿门宴上的行为又是如何呢?让我们一起进入这一课《鸿门宴》的学习。二、先找同学叙述,然后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武帝时期夏阳人。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他生长在一个世代做史官的家庭里,父亲司马谈做了30年的太史令。20岁以前,司马迁在其父的指导下专心学习,广览群书。28岁时正式做了太史令,42岁时正式动笔写他的不朽巨著《史记》,这期间,司马迁曾因替汉将李陵辩护而受宫刑,之后,他更加发奋写作《史记》,“究天下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到55岁终于完成了《史记》的著述。三、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相关文体知识:《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上自黄帝,下自武帝太初(前104~用心爱心专心115号编辑101)年间三千年来的历史。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12本纪(除《秦本纪》外,叙述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的政迹)、30世家(主要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70列传(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10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8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鲁迅曾评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补充我国史书体例①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的史书。如《左传》。②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国语》¸《战国策》。③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我国著名的《二十四史》都是纪传体史书。①通史:不间断的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②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四、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课文背景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7月,陈涉、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各地纷纷响应。楚国旧贵族项梁率侄项羽(24岁)于会稽起义,泗水亭长刘邦(48岁)也在沛起义后,归项梁领导。后来项梁由于恃胜而骄,被秦将章邯击杀。章邯得胜后,移师围赵。这时义帝一面命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北上救赵;一面命刘邦攻秦,并与诸将约定:“先入关(函谷关)者王之”。宋义停军不进,为项羽所杀。项羽率军队与秦军大战九次,最后在巨鹿彻底击溃秦之主力军,章邯率二十万大军投降。秦丞相赵高逼杀秦二世,立二世之侄子婴为王。由于秦主力军为项羽所破,刘邦就很顺利地进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刘邦入咸阳后,为了收买民心,与秦民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并申明军纪,废除了秦朝一系列严刑苛政,得到了广大百姓的支持。于是派兵守关,想做关中王,驻军于霸上。项羽击败秦军后,也向函谷关进军,破关而入咸阳,驻军于鸿门,并准备消灭刘邦军队。就在这样的剑拔弩张形势下,出现了“鸿门宴”这场激烈的政治斗争。五、研习课文一段:1.正音:①“王(wàng)关中”②“说(shuì)关羽”③“好(hào)美姬(jī)”④“为(wè)击破沛公军”2.解释重点字词:①“军霸上”、“王关中”(加点词为名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