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散文诗说课稿VIP免费

散文诗说课稿_第1页
1/15
散文诗说课稿_第2页
2/15
散文诗说课稿_第3页
3/15
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散文诗说课稿散文诗是一种现代文体,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体裁。以下是我整理的说课稿,欢迎大家参考!散文诗说课稿1一、说教材1.教材内容分析《金色花》是诗人泰戈尔创作的一篇优美的诗歌,其篇幅短小,意蕴丰富。由假象“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入文,由此生发想象——一个奇妙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A.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继而提高朗读能力。(2)体会诗歌中所表现的感人至深的亲情。B.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生通过查资料,了解作者以及作品的背景情况。(2)学生通过诵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感情及主题。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受亲情,孝敬回报父母,体验人间至爱亲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育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3.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4.教学难点深层品味诗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培育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二、说教法和学法1.教法说明本节课实行“美读感知法”和“沟通合作探究法”,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并通过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采纳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深刻感悟到作品的内涵。2.学法指导本课的特点和教法指导思想决定了学生的学法,学生在猎取知识的过程中,将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并结合自身体验,归纳出朗读的方法,从而提高自身对诗歌的鉴赏能力。三、说学生七年级的学生也许知道泰戈尔,但对他的生平与思想了解不多,他们虽然读过一些文学作品,但对外国诗歌接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触较少,很需要这方面的文学修养。这首诗因为它是反映儿童内心世界的,也正是学生自己内心的感受,所以他们不但有沟通和倾诉的欲望,更有参加活动的热情。四、说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课件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2.老师设问: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歌曲,歌中唱道“烛光里的妈妈,您的黑发泛起了霜花,您的腰身倦得不再挺拔。”是的,母亲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子女,而你们有想过要回报母亲吗?3.学生自由回答。4.老师小结: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沐浴着母爱,也不要忘了回报母爱。今日,我们就来看着诗人泰戈尔是怎样回报母爱的。(出示课件:课题、作者)〔设计意图:导语的设计亲切自然,再加上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使课伊始,便引领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情境中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二)简介作者1.老师设问:同学们对诗人泰戈尔有哪些了解呢?请借助自己的资料看一看,然后互相沟通。2.学生互相沟通。3.课件展示:泰戈尔生平简介。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查找泰戈尔的生平资料,使学生锻炼了动手查找资料的能力,其实也就是让学生借助课文学会动手、动脑,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此时已被激发。〕(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2.出示课件,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3.学生齐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流利。4.老师明确并质疑:同学们读得非常不错,但要想读出诗歌的真正韵味,我们还需认真探讨课文。一首诗就像一幅画,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朗读诗歌,边听边思考这个问题。5.老师示范朗读。6.学生自由回答。(经老师引导学生归纳出: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我”想象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与妈妈嬉戏的画面。)〔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歌感情。〕(四)合作沟通,品读诗歌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突出重点,我实行了多种阅读方式,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不断地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1.老师设问:这首诗向我们展现出一幅儿童与母亲嬉戏的画面,那作者要表达一种什么情感呢?请同学们互相讨论沟通。2.学生小组讨论,全班沟通。(在回答这...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散文诗说课稿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