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瑞安市委党校创建于1952年10月,前身是浙江省瑞安县委干部学校,1956年1月改名为中共瑞安县委干部学校。1956年12月,随着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发展壮大,党员干部的不断增加,经上级党委批准,中共瑞安县委干部学校更名为中共瑞安县委党校。“文革”期间,党校被迫停办。1972年6月,中共瑞安县委党校重新恢复。1987年瑞安撤县建市,瑞安县委党校易名为中共瑞安市委党校。1994年2月2日,市人民政府批复同意市委党校兼办“瑞安市行政学校”,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体制。为了适应干部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瑞安市委党校于1999年筹划搬迁,2002年7月奠基,2004年9月实现整体搬迁。新校园坐落于瑞安安阳新区仲容路,紧靠瑞安中心广场,与国家级示范住宅小区信达花苑隔河相望。校园占地近50亩,一期工程建筑面积约18000平方米,投资6000万元,主要建筑物有综合楼、报告厅、宾馆和餐厅,全中央空调。校内教学设施完备,有标准教室、阶梯教室、电化教室、语音教室和多功能教室16个,350座位报告厅1个,能同时容纳在校学员1500名。学校的图书馆设有资料库、采编室、借阅厅、阅览室,藏书近20000册,各类报刊合订本5000册,配置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建立了富有党校特色的藏书体系。学员宿舍3876平方米,131个床位,按三星级标准配置,餐厅2809平方米,可容纳500人同时进餐,其他附属用房845平方米,基本满足了各类班次培训人员的需要。校园景色怡人,近百米长的两层风雨长廊,连接起综合楼和报告厅、餐厅、宾馆,既可方便往来,又能观赏景色。小河杨柳依依,池塘鱼翔浅底,庭院花木扶疏,构成了一座美丽的花园式校园。建设一座具有现代化气息的高品位高档次党校,是瑞安市委、市政府重视党的建设的明证,也是有关部门鼎力支持党校工作的结果,瑞安党校人深感肩负责任之重大。一个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的美丽校园无疑为创建一流党校提供了一个非常必要的条件。但是,一流党校所要达到的标准,绝不仅仅是一座校园就能涵盖的。一手抓硬件,一手抓软件,几年风雨兼程,党校人忙得充实、富有成效。校园建成了,校园中的人和事也有了新的气象,瑞安市委党校朝着一流党校的目标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一、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实行全员聘任为了建立职责明确、运转协调、精干高效、管理科学的党校管理体制,2003年12月,瑞安市委党校率先在全省县(市)级党校中实施全员聘任制。具体做法:一是调整机构、职能。根据党校教学科研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内设机构、职能、人员编制及中层干部职数进行了重大调整,并上报编委批准实施。二是制定实施方案。校党委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经全校教职员工多次讨论、修改,并征求组织部、人事局等部门意见后最终定稿实施。实施方案对实施全员聘任的指导思想、聘任原则、岗位设置、聘任条件及待遇、聘任方法、范围、程序、具体问题的处理以及考核奖励等作了全面、详细的规定。三是聘任科室主任。根据因事设岗、优化组合、实事求是的原则,聘任工作采用二级聘任,即校党委聘科室主任,科室主任聘主任助理和科室其他成员。在中层的聘任上,坚持“一把尺子衡量、一个标准对待”,在全校范围内,采取全员竞聘的方式,经过个人申报、竞聘述职、民主测评、组织考察四个环节,4名科室主任顺利产生,聘期两年。三是科室主任聘主任助理和科室其他成员。经过个人申报、双向选择,17名教职员工被各个科室聘任,2名员工因长期病事假作为待聘处理。四是制定相关配套制度。校党委重新制订了各个科室的目标管理考核责任书,并对原有的规章制度进行了全面修改和补充,把全员聘任制的各项责任、权利和利益真正落到实处。实施全员聘任制以后,瑞安市委党校的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是中层干部队伍更具活力。一批年轻优秀、群众公认的干部脱颖而出,女性中层干部明显增多,中层干部的年龄大幅下降。二是科室职能更加明确,人员流动更加顺畅。三是责权利相统一,管理更科学更规范,激发了全校教职员工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工作热情,形成了党校良好高效的工作机制。二、拓宽办学之路,逐步完善多层次、多渠道的办学格局按照“优化结构、扩大规模、集中办学、资源共享”的原则,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