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一定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体会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思想。(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2、过程与方法(1)通过回顾历史探究过程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形成过程。(2)理解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历史探究过程,使学生体会规律的形成都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低级到高级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2)通过理想斜面的教学,体会理想实验的魅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回顾历史探究过程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的理解。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惯性和质量的关系。教学活动设计:(一)创设游戏,引入课题撕纸游戏猜一猜:1、一张纸已剪成两截,但未完全剪断,如果迅速用力撕两边,纸会断成几截?2、现在把纸剪成三截,但未完全剪断,如果迅速用力撕两边,纸会断成几截?大家不要动手,先猜一猜。3、如果在中间的纸下面夹一个夹子,然后迅速撕两边,纸会断成几截?请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是这样一个结果呢?怎样解释我们的游戏呢?其实,在我们的游戏中还涉及到一个古老的话题——力和运动:用力撕纸,纸条断开运动起来。运动和力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体验古人的探究过程,学习古人的探究方法,进一步理解论述运动和力关系的牛顿第一定律。(二)回顾历史,探究定律1、情景设问,经验猜想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运动和力如影随形,总是和人们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比如:马拉车则车前进,不再拉,前进的车会停下来;人象推车则车前进,不再推,前进的车会停下来;踢球,球沿草地向前滚动,不再踢,滚动的球会慢慢停下来。思考:运动和力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最早提出这个问题并给出经验猜想的是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他根据生活生产经验猜想: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在一个地方。运动需要力维持。他的观点来自实际经验,还能用实际经验验证,所以被人们广泛接受,并维持了近两千年。设问:我们现在知道,他的观点是错误的。那么他有贡献吗?亚里士多德的贡献: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首先质疑并深入研究的是十六世纪的伽利略。他观察了球的滚动。2、质疑假设,科学猜想当球沿斜面向下滚动时,它的速度增大,而向上滚动时,速度减小。他由此猜想:当球沿水平面滚动时,它的速度应该不增不减。实际观察的结果是:沿水平面滚动的球越来越慢,最后停下来。①现象:沿水平面滚动的球越来越慢,最后停下来。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球停下来是因为没有力的作用。伽利略恰恰从这一现象出发,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提出质疑。②质疑:滚动的球之所以停下来,真的是因为没有力的作用吗?设问:球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呢?在伽利略之前,人们还没有意识到摩擦力这种无形的力,伽利略是第一个意识到摩擦力的人。他改变了水平面的粗糙程度,发现:水平面越光滑,球滚得越远。于是,他推断这是摩擦阻力作用的结果。结论:滚动的球停下来,是摩擦阻力作用的结果。③假设:若没有摩擦阻力,沿水平面滚动的球将怎样运动呢?④猜想:若没有摩擦阻力,球将永远滚动下去。过渡:伽利略设计了一个双斜面实验。3、实验探究,得出结论(1)双斜面实验左斜面固定,右斜面倾角可变。实验中我们设定小球始终从左斜面定位卡处由静止释放。①固定右斜面,改变小球所受的摩擦,观察小球上升的最大高度怎样变化。重复一次。思考:1、小球所受摩擦阻力的大小与小球上升的最大高度之间有什么关系?2、摩擦阻力的大小与释放点到上升的最高点的高度差是什么关系?3、如果没有摩擦,小球会上升到多高的地方?②减小右斜面倾角,观察小球沿斜面运动的最远距离怎样变化。重复一次。思考:1、减小右斜面倾角,小球沿斜面运动的最远距离如何变化?2、如果没有摩擦,减小右斜面倾角,沿斜面滚动的最远距离怎样变化?小球将上升到多高的地方?③将右斜面放平,释放小球,观察小球的运动。思考:1、如果水平木板足够长,小球会停下来吗?2、如果没有摩擦,水平木板足够长,小球将滚到哪里去呢?过渡:现在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