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科学探究: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电流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电流的形成、电流的单位。知道电流表的用途和符号。(2)会将电流表正确接入电路,会正确选择电流表的量程和正确读数。(3)会用电流表测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电流,理解串联电路各处电流相等和并联电路的干路和支路中电流间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交流与合作的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教学重点:正确使用电流表测电流;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关系。教学难点:在实验中探究串、并联电路电流的规律。教学准备:教师演示用器材:教学用电流表一只,电源一个,开关一个,小灯泡两只,1号电池3节,导线若干、学生用电流表,多媒体课件。学生实验:小灯泡两只,1号电池3节,导线若干、学生用电流表、开关一个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讲授法。教学过程:一、电流复习提问:1、什么是串联电路?什么是并联电路?2、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的开关的控制特点有何不同?引入新课:我们把两个灯泡串联或并联接入电路,闭合开关灯泡亮了,是因为灯泡中有电流通过。那么电电流是怎样形成的?方向怎样?这两个灯泡中的电流大小又有何关系这节课我们就来------进行新课我们知道,水管中的水向一定方向流动就形成水流,与此相似导体中的电荷向一定方向移动,就会形成电流。“水流”有大小之分,电流也有强弱之分。物理学中用电流强度表示电流的强弱(大小)。把1秒内通过导体某横截面的电量(Q),叫做电流强度。简称电流,用I表示。引导学生类比以前学过的速度等物理量得出电流的定义式定义式:电流强度=电量/时间I=Q/t在国际单位制里,电流的单位是安培,简称安(A)。1A=1C/s。1A表示的物理意义是如果1s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是1C,那么导体中的电流就是1A。电流的常用单位还有:毫安(mA),微安(μA)。1安=1000mA,1mA=1000μA。指导学生阅读:“信息窗”,了解常见电器的电流大小,并选择其中几个进行单位换算。反馈练习:(1)单位换算:300mA=____A=____μA。(2)电流的国际单位是;0.5A的物理意义是。(3)关于电流的大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导体横截面积越大,电流越大B、通过导体的电荷越多,电流越大C、在相同的时间里,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越多,电流越大D、通电时间越短,电流越大(4)有甲、乙两条导线。10s内通过甲导线某横截面的电量是40C,20s内通过乙导线某横截面的电量是60C。哪条导线中的电流大?二、怎样使用电流表提出问题:不同的电路和用电器中的电流的大小是不同的,怎样测量电路中电流的大小?教师讲授:在刚才的实验中,灯的亮度随着电池的增多而增加,电流也随之增大,但是,根据灯的亮度并不能确定流过灯的电流的具体数值。而测量电流有专门的仪表——电流表。展示:教学电流表、学生电流表、及灵敏电流计。介绍:电流表的种类很多。如有学生实验用的电流表和教学演示用的电流表。从电流表的测量范围和使用的单位来分:有安培表、毫安表、微安表和灵敏电流计等,并介绍它们在电路图中的符号。使用电流表之前,先要了解电流表。让学生观察学生用电流表,进行分组讨论,回答教材图P74-75页的实验探究电流表的使用方法(1)——(5)条。教师小结:电流表的读数(1)使用前,先要观察:确认量程,最小刻度值。(2)读数时,应由量程确认最小刻度值后再从指针位置读出结果。(3)学生电流表有两个量程:量程3A时最小刻度0.1A,量程0.6A时,最小刻度是0.02A。提出问题:怎样将电流表接入电路中?(采用边讲授、边演示的教学方法,并利用书上的图P75图14—31和图14-32加以说明。)电流表的使用规则:①电流表要串联在被测电路中。(利用幻灯,将一只灯泡、开关、电源和电流表的模拟元件放在投影幻灯的平台上,用粗线代表导线,边讲边连接)②必须使电流从电流表的“+”接线柱进入,从“””接线柱流出。(说明不这样做的后果,引起同学注意)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说明超过电流表量程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