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3)·指南与共识·77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图分类号:R541.6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8—1070(2010)10-0077-04doi:10.3969/j.issn.1008—1070.2010.10.0288急性心衰的基础疾病处理8.1缺血性心脏病所致的急性心衰8.1.1缺血性心脏病是40岁以上人群心衰的最常见病因。通过询问病史和心血管危险因素、心电图和心肌损伤标志物等检查,特别是心电图和心肌血清标志物的动态变化多数可以明确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超声心动图检查有助于了解和评价心脏的结构变化和功能。8.1.2针对缺血性心脏病的病因治疗:①抗血小板治疗,对于合并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要给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等强化抗血小板治疗;而对于无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口服阿司匹林即可。②抗凝治疗,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等患者,可根据相应指南给予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等抗凝治疗。③改善心肌供血和减少心肌耗氧的治疗,应给予口服和静脉硝酸酯类药物。④他汀类药物治疗。⑤对于因心肌缺血发作而诱发和加重的急性心衰(主要表现有胸痛、胸闷等症状,心电图有动态的缺血性ST-T改变),如果患者血压偏高、心率增快,可在积极控制心衰的基础治疗上慎重应用口服甚至静脉注射13受体阻滞剂,有利于减慢心率和降低血压,从而减少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缺血和心功能。⑥对于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若在溶栓和急诊介入治疗时间窗内就诊并有溶栓和介入治疗指征,在评价病情和治疗风险后,如在技术上能够迅速完成同时患者家属充分理解,则可予急诊介入治疗或静脉溶栓治疗。但此时介入治疗风险较大,必要时在应用IABP支持下行介人治疗更安全。及早开通梗死相关冠状动脉可挽救濒死心肌、缩小梗死面积,有利于急性心衰的控制。对于已经出现急性肺水肿和明确的I型或Ⅱ型呼吸衰竭者则首先纠正肺水肿和呼吸衰竭。⑦合并低血压和休克者,如有条件可积极给予IABP或ECMO等机械辅助支持治疗,有助于提高抢救成功率。⑧除急诊介入治疗外,冠状动脉造影和血运重建治疗应在急性心衰得到有效缓解后进行。8.2高血压所致的急性心衰其I临床特点是血压高(>180/120mmHg),心衰发展迅速,CI通常正常,PC-WP>18mmHg,X线胸片正常或呈间质性肺水肿。此种状态属高血压急症,应把握适当的降压速度。慢性高血压患者因血压自动调节功能受损,快速降压可导致心、脑、肾等重要脏器供血不足;急进型恶性高血压患者因其小动脉狭窄,已存在局部供血不足,快速降压会加重脏器缺血。如急性心衰病情较轻,可在24~48小时内逐渐降压;病情重、伴肺水肿患者应在l小时内将平均动脉压较治疗前降低≤25%,2—6小时降至160/100一110mmHg,24~48小时内使血压逐渐降至正常。优先考虑静脉给予硝酸甘油,亦可应用硝普钠。呋塞米等襻利尿剂静脉给予能起辅助降压之效。乌拉地尔适用于基础心率很快、应用硝酸甘油或硝普钠后心率迅速增加而不能耐受的患者。8.3心瓣膜病所致的急性心衰任何内科治疗和药物均不可能消除或缓解心瓣膜病变及其造成的器质性损害。此种损害可促发心肌重构,最终导致心衰。在疾病逐渐进展过程中,一些因素尤其伴快速心室率的房颤、感染、体力负荷加重等均可诱发心衰的失代偿或发生急性心衰。因此,对于此类患者早期采用介入或外科手术矫治是预防心衰的惟一途径,部分无症状的心瓣膜病患者亦应积极考虑采用,以从根本上改善其预后。伴发急性心衰的患者,原则上应积极采取本指南所列的各种治疗举措,力求稳定病情,缓解症状,以便尽快进行心瓣膜的矫治术。已经发生心衰的患者,均必须进行心瓣膜矫治术,不应迟疑。反复的心衰发作不仅加重病情,也会增加手术的风险,并影响术后心功能的改善程度。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所致的急性肺水肿常由快速心室率的房颤诱发,在农村地区仍较常见。有效地控制房颤的心室率对成功治疗急性心衰极其重要。可应用万方数据78·指南与共识·毛花甙C0.4—0.6mg缓慢静脉注射,必要时l~2小时后重复1次,剂量减半。效果不理想者,可加用静脉13受体阻滞剂,宜从小剂量开始(普通剂量之半),酌情增加剂量,直至心室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