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线索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新时期民主政治不断完善,依法治国方略基本确立。线索二祖国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为实现祖国统一奠定了理论基础。香港、澳门的胜利回归,丰富了“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也为解决台湾问题指明了方向。线索三现代中国的外交20世纪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等外交原则,出现了第一次建交热潮。20世纪7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出现了第二次建交热潮。新时期中国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建立了维护世界和平、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第9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1.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1)初步建立: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2)正式确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3)初步发展: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1)条件(2)标志: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①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②指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3)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有两项:一是各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二是对公民进行社会主义民主的相关教育和公民的民主实践。其中,各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主要指国体、政体、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党内民主制度等的确立。——张荆红《建国初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评析》核心论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包括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与公民教育及实践的建设。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1)背景: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目的: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3)依据:《共同纲领》规定和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4)实施(5)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频繁迁徙,逐渐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的人口分布状况决定了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为基础,建立不同类型和不同行政级别的民族自治地方”。——《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核心论点:新中国实行“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为基础”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这是由我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如“逐渐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1.“文化大革命”(1)背景(2)危害2.新时期民主法制的健全与完善(1)法制走向健全①措施②成就: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2)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①重新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②完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1982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③健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④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建设。1998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文化大革命”得以发动的根本原因不是党内制度不健全,而是党的“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结果。中国要避免十年“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悲剧重演,主要在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并落实依法治国方略,而不单是防止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1.“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1)背景:内战后,台湾与大陆处于隔绝的敌对状态。(2)过程(3)内涵(4)意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2.香港、澳门的回归(1)香港回归①条件②过程③意义(2)澳门回归: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香港享有受法律保护的高度自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可同联合王国和其他国家建立互利的经济关系”“可以‘中国香港’的名义单独地同各国、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