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和历史意义。2、能力目标: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代表人物、主要内容、主要阵地、性质影响等方面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整理能力。3、情感教育和价值观:用李大钊、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学习重点和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矛头对准孔教?自主学习:(自学课本15分钟,完成并记忆下列格内容。)1、阅读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完成表一:新文化运动背景兴起标志代表人物旗帜主要阵地基本内容前期:后期:积极影响局限2、阅读课本41页人物图及小字内容,完成表二:代表人物作品内容合作探究:采用同桌→小组→师生合作的形式1、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造了出来的”。判断一下,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2、如何理解“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文化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这句话。3、阅读分析:有人说:“胡适所主张的文学革命且限于文体形式方面的改良”。请阅读下面胡适的两段文字(见课本42页)谈谈你对上述意见的看法。精讲点拨: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讲清三点:①是中华民国建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在当时的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中产生了越来越强烈的影响②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之本”,推行孔教。。③是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为代表的进步知识分子,从总结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着手,通过对辛亥革命失败的思考认为以往先觉者所进行的救国斗争所以屡遭失败,中国国民对之“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是根本原因。2、新文化运动矛头指向孔教的原因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是儒学,隋唐初年它已被神化为儒教,核心为三纲五常。由于儒学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需要,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重视。近代以来,在寻求强国御侮之路过程中,思想界出现了学习西方的热潮,但中国封建统治势力十分顽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为了其特殊的政治目的,又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把孔教作为复辟帝制的工具。因此,要反封建,就要在思想领域把斗争矛头指向孔教,推翻封建制的精神支柱。3、新文化运动发展的原因新文化运动前期主要宣传的是资本主义思想,但资本主义自身的弊端随着社会的发展日益暴露,所以人们对西方文明产生了怀疑。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人们需要寻找更好的出路,马克思主义就被引进到了中国。达标练习:(一)夯实基础1.新文化运动的阵地是()A.《每周评论》B.《中外纪闻》C.《新青年》D.《民报》2.我们纪念新文化运动,是因为它大力提倡()A.自强、求富B.自由、平等C.民主、科学D.民族、民权3.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是()①李大钊②陈独秀⑨鲁迅④胡适A.①②B.①②③C.①③D.①②③④4.下列是一位同学默写的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正确的是()①提倡民主②提倡新道德③提倡科学④提倡新文学A.①②B.①②③C.①③D.①②③④5.新文化运动后期,在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方面成就较为显著的人是()A.李大钊B.胡适C.鲁迅D.陈独秀(二)能力提升6、识图题:看课本40页《青年杂志》图(1)此图是谁在哪一年在什么地方创办的哪个杂志的封面?(2)他后来又改名为什么?(3)他的创刊有何作用?(4)后来它成为什么运动的主要阵地?7、材料分析。材料:“1917年的俄国革命是20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请回答:(1)此文选自谁的什么文章?(2)作者热情颂扬的是什么?(3)除此文章外,他还发表了什么文章?(4)他在这篇文章中积极宣传的思想是什么?(5)为了宣传这种思想他又怎么做的?能力提升答案:6、(1)陈独秀在1915年于上海创办的《青年杂志》。(2)从第二卷起改称为《新青年》杂志。(3)它的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4)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7、(1)李大钊、《庶民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