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爱莲说》导学案设计《爱莲说》教学设计教材选自人教版8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2课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能借助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明白课文。理性分析才能弱,但感性认识及模拟才能强。因而教学中留意因材施教,由浅入深,以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留意培养学生学习才能,用多媒体手段打破重难点,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教学目的: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衬托的手法及其作用;2、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文言文朗读才能;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3、认识作者不慕富贵、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感受作者高雅脱俗的情怀。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课文;2、把握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教学难点:理解衬托手法的运用。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赏莲(1)导入新课(学生通过大屏幕欣赏各种形态的荷花图片)导入语:莲,又名莲花、芙蕖、水芙蓉、荷花等,它被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们广为称颂。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莲的世界,赏一赏漂亮的莲花,读一读写莲的诗句。(欣赏莲花的图片,并为每幅图画配上诗句。)李白赞它:“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汉乐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而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在南康郡做官时,曾亲身率领属下开挖了一块四十余丈宽的池塘种莲。他凭栏放目,触景生情,写下了赞美莲花的传世名篇《爱莲说》。(板书课题、作者)(2)、作者及文体简介:多媒体大屏幕显示: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如今湖南省道县)人,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谥号元公。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们称他为濂溪先生。“说”是古代一种谈论文的文体,能够直截了当说明事物或阐述道理,也能够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阐述道理。《爱莲说》确实是说爱好莲花的咨询题。回忆往常学过的文体?《陋室铭》中的“铭”《桃花源记》中的“记”请同学在说说你所明白的其他文体。二、读莲(1)、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粗知文意。结合大屏幕显示的读音、重要词句意思提示。2、老师指导学生读课文。(1)第一段介绍情况,当用陈述语气读;第二段发表谈论,其中有推断、有感慨,应读出不同语气来。(2)第一段首句是总说,当用提顿的语气读;“可爱者甚蕃”要读得清楚。以下一次说菊、牡丹、莲,其间应有明显的停顿,“牡丹”后的停顿应长一些。(3)“予独爱莲”是统领语,“之”要轻读,后面的内容应读出层次感,即生长环境、长成后的形象和品行,表示品行的句子宜读得稍重一些。(4)“菊之爱”应读出可惜之意,“莲之爱”读出慨叹之意,“牡丹之爱”应读出挖苦之意。3、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力求读出美感。(2)初读课文,赏析莲花的形象大屏幕提示:1、课文中那些句子是描写莲花的形象的,找出来并把它分成七个短句,说说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形象?2、表现了莲花什么样的质量?学生讨论答复。明确: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2、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3、描写了莲花超凡脱俗,给予莲君子般的美妙品行。“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肮脏的世风同流合污,但又不以孤高自许;“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因而美名远扬;“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仪态庄重,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大屏幕提示:1、第二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2、第二段包含哪些文言句式?三、品莲(1)研读课文,理解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提咨询:作者借莲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这是一种什么手法,抒发了作者什么志向?明确:作者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抒发了本人不慕富贵、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什么叫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法,确实是指借助外界的某种事物来说明本人的好恶爱憎的情感,把本人的思想感情寄予在某种外物之上的一种写作方法。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以图片上的事物为对象用托物言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