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岳阳楼记第二课时教案一、深入研读课文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而能做到“政通人和”,还“重修岳阳楼”,说明了什么?说明他在逆境中“不以己悲”,仍然奋发有为,有阔大的胸襟,跟一般的“迁客骚人”不同。虽然他遭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但仍能一心为民,任劳任怨。(言之有理即可)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2.写岳阳楼远眺之景,从哪两个角度来写?明确:第二段总写洞庭湖的全景,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来描写洞庭湖的壮丽景象。3.所述登楼者是什么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去国怀乡”的迁客,多愁善感的“骚人”很多均流连于此地。这种人容易触景生情,自然有“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之感,一个“异”字,为下文打下伏笔。过渡:正是有了这个“异”,才使得迁客骚人有着不同的心情,接下来第3、4两段描写了洞庭湖景色阴晴的变化以及迁客骚人登楼时不同的心情,与上文“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相照应。4.课文3、4段描绘了洞庭湖的哪两幅画面?阴冷的画面晴朗的画面5.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两种不同的景象使得前来“览物”的“迁客骚人”的心情有什么不同?)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景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6、“迁客骚人”对外物和自己得失的态度是什么?以物喜,以己悲.7.“古仁人”的态度与“迁客骚人”因览物而产生的悲喜感情有何不同?这样看来,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明确: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触化而发生变化;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是忧“民”,便是忧“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来;他们“进亦忧,退亦忧”,可见他们的“忧”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他们的悲喜是和民生疾苦和国家命运相关的。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不以己悲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8.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明确:有。在天下人感到快乐后古仁人才会快乐。可见他们的或忧或乐完全是随天下人的或忧或乐而转移的。这就是作者所认为的“古仁人之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旷达博大的胸怀,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品德高尚的古仁人)9.第5小节中作者认为应当有什么样的悲喜观?作者借用虚拟的“古仁人”,表明了对两种悲喜观的不同态度。肯定了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实际上是否定、批评了迁客骚人的悲喜观。10.作者的感情倾向通过那句话表现出来的?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微斯人,吾谁与归?(1)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的向往与敬慕以及作者希望与古仁人同道的思想感情。(2)对朋友滕子京的劝勉与安慰。(3)没有志同道合的人而无奈的感情。二、综合探究1.作者在这里没有对岳阳楼详加描绘,原因是什么?一、作者明言“前人之述备矣”,因此不必重复;二、从全文来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要借景抒情,引发自己的观点,而不是介绍岳阳楼的建造经过和构造及景物。2.“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具体指哪两种心情?“为”这里该怎么理解?(结合上文理解)(“或”,是有时的意思;“二者”是指“去国还乡,忧馋畏饥”,感情而悲者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其喜洋洋者。为:指上文中迁客骚人不同的两种心情)3.“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中的“异”分别指什么?“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异”,是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出的“迁客骚人”不同的感触,即“悲”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中的“异”是指古代仁人不同于上述“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风物的好坏的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4.“是进亦忧,退亦忧”中的“退”和“进”分别指什么?(“进”,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