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一、教学目标:1.加强诵读,疏通文意,进一步积累文言词汇和文言特殊句式;2.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3.探究对话描写对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4.学习蓸刿“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精神,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二、教学重点: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三、教学难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四、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三国演义》中孙刘联军大败曹军的是什么战役?(学生回答:赤壁之战)为什么这场战役很有名?(学生答: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对!那么历史上这种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还有哪些呢?(学生纷纷发言。老师总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巨鹿之战,马陵之战,长勺之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反映长勺之战的文章《曹刿论战》吧。(板书“曹刿论战”)二、背景介绍这篇文章选自《左传》,“论”的是齐鲁长勺之战,请两位同学分别把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和战争的背景加以简单的介绍。(学生介绍完后,教师加以简单的补充,可以用多媒体呈现)三、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感知文意1.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读,用笔标注生字字音。2.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重点字字音,提示学生引起注意。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根据朗读情况纠正语调。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小惠未徧,民弗从也。(读出否定的意味)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读出肯定的意味)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的语气)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4.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工具书和书下注释,扫除词语障碍,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然后分组讨论交流时解决。5.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练习,明确重点词语: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⑵肉食者鄙(目光短浅)⑶衣食所安,弗敢专也(独自占有)⑷小惠未徧(通“遍”普遍、遍及)⑸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赐福,保佑)⑹公将鼓之(击鼓)6.选几位同学概述课文大意。(先让学生自主分析,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答案)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蓸刿请见庄公,询问备战情况并随同庄公参战,大获全胜,曹刿为鲁庄公释疑解惑。四、引导学生再次朗读课文,争取当堂背下来,在背诵的过程中让学生回到整体上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五、作业布置背诵课文第二课时一、检查背诵二、研读课文1.围绕战事,分析战前状况。⑴战争的名称是什么?这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战争吗?(学生讨论交流回答后教师明确答案)明确:长勺之战力量差别悬殊的战争;齐强鲁弱;齐国侵略鲁国(“齐师伐我”)⑵鲁国各派对战争态度如何?依据是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回答:统治者鲁庄公积极应战(依据是“公将战”);百姓漠不关心(依据是乡人与曹刿的对话“又何间焉”);曹刿主动请缨(依据是“曹刿请见”)。2.以“论”设置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⑴曹刿是什么身份?为什么要参战?反映了他什么思想?(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教师明确)是一介平民;他参战的原因是他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面对敌国外患,敢挺身而出,这是一种高尚的爱国情操⑵曹刿与庄公论战,可分为几个阶段?(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三个阶段:战前(“曹刿请见”);战时(“战于长勺”);战后(“既克”)。⑶战前曹刿与鲁庄公是怎样论战的?其主题是什么?有何作用?(学生讨论回答用多媒体打出)通过三问三答论战;其主题是“何以战”,即讨论战争的基础和依靠力量。庄公提出三个条件:近臣、神灵、人民。曹刿否定了前两者,肯定了第三者,表现了他的“取信于民”的思想,这是政治上的“远谋”。⑷战争中重点写什么事件?表现手法是什么?(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学生答)写了两件事:出击时机的把握和追击时机的把握;这是通过对比手法表现的。⑸战争结束后的论战围绕什么展开的?有何作用?师生共同讨论后,学生答:围绕胜利原因展开;作用:是对第2段战争指挥的解释,是胜利必然性的揭示,表明曹刿军事上的“远谋”。3.分组讨论课文详略。讨论的问题:⑴若文中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