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讲宋明理学明确考向把握主线课程标准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本讲主要讲述了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魏晋隋唐时期,佛教、道教盛行,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心学的新阶段,并成为官方哲学考纲要求宋明理学,\s\up7(JICHUPAICHA))理一理一、形成背景—三教合一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又称“三教合一”。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4.北宋:儒家学者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二、形成过程1.程朱理学(1)思想主张项目宇宙观伦理观认识论二程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有理后有物把天理和封建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提出“格物致知”,只有探究万物才能掌握天下之理朱熹理之源在于天理,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非求科学之真(2)地位影响①地位: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②影响: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但扼杀了人性;传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形成“朱子学”学派。2.陆王心学(1)形成背景①明中期后,阶级矛盾尖锐,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②王阳明认为只有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2)思想主张项目宇宙观伦理观认识论(南宋)陆九渊“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将人心与伦理道德联系起来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明朝)王阳明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将人心与伦理道德联系起来①致良知:去掉私欲,恢复良知②知行合一: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三、历史影响1.积极影响①重视主观意志的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品格起了积极作用。②对后世政治、文化教育、社会教化等产生深远影响。2.消极影响: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s\up7(JINGWEIDIANBO))想一想1.“三教合一”是不是三教合并呢?提示:“三教合一”不是简单的三教合并,儒、道、佛在中华文化的体系里是不断从对抗、排斥到互相融合,而又独立并存的,故“三教合一”是指将儒家的纲常伦理,佛教的劫变、来世观念,道教的修炼理论和方法融合在一起,而不是“合并”。2.理学与儒学是什么关系?提示:理学的出现,是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理”是程朱理学的核心,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原则,即人类社会的等级秩序和社会道德规范也是天理在人间的具体表现。这就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达出来,“天”的主体地位也被“理”取代了,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3.程朱理学有什么特点?提示:(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传统儒学经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最终形成了哲学理论体系。(2)更加强调以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3)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宋明理学更多地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1)魏晋以来佛教、道教的盛行,一方面使传统儒学受到了挑战,另一方面也为儒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2)程朱理学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陆王心学主张“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即理也”。因此“心学”也是“理学”,二者本质相同。(3)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致良知就能成为圣贤。(4)理学的形成,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理学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并逐步演变成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数百年占统治地位的思想。(5)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是以儒家纲常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都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产生了积极影响。,探究一宋明理学史料一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