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确定;五年计划的实施;苏联社会主义农业集体化方针的确定和实施;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存在的严重问题;斯大林的经济政治体制;1936年苏联宪法;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苏联的大清洗运动。能力目标1.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失误,培养学生运用共性与个性、原因与结果、发展与联系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历史现象。2.分析和评价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培养学生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阐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德育目标1.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在短期内取得的巨大成就,有力地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2.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中,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这不仅对苏联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影响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教学重点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教学难点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评价。●教学方法讲授法、自学指导法、讨论法●教具准备投影片: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斯大林;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有关的图等。●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回顾与总结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后,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1)1918~1920年是国内战争时期。(2)1921~1925年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3)1926~1941年是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一、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总结:1922年底苏联成立。新经济政策实施后,苏俄开始进入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出于经济、文化建设和国防、外交斗争的需要,在客观上要求各苏维埃共和国联合起来结成正式的同盟。这样苏联应运而生了。苏联的成立,加强了国内各民族的团结合作,推动了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防事业的发展。但是到1925年国民经济恢复基本完成后,苏联仍然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的农业国,面临着十分艰巨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应该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呢?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试验。[讲授新课]1.列宁逝世——1924年1月21日知识综合指导学生回忆总结列宁对苏俄革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贡献:20世纪初,参与建立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准备工作。1903年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上,专心爱心用心1在列宁的坚持下,把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写进党纲。在大会选举中央领导机构时,拥护列宁的一派占多数,称为布尔什维克,列宁主义诞生。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列宁领导取得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实行一系列措施巩固了无产阶级政权。组织成立共产国际。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探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成立苏联。2.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1925年12月开始)说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包括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两大方面,步骤是“先工业化,后集体化”。问题设计引导学生读书后思考下列问题:问题1: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于何时?1925年12月召开的联共(布)“十四大”,标志着苏联有计划、大规模地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的开始。问题2:工业化建设的主要方针是什么?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由输入机器和设备的国家变成生产机器和设备的国家。问题3:苏联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是什么?优先发展重工业。问题4:苏联在工业化建设中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有哪些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在工业化建设中,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的原因是:①苏联处在资本主义包围之中,帝国主义发动反苏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为了在苏联建成社会主义,为了避免落后挨打,斯大林认为必须完成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改造,必须建立起独立完整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即把苏联建设成一个不仅能生产一般消费品,而且能生产各种机器和设备的国家。②俄国经济落后,而落后是要挨打的,因此必须高速发展国民经济。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①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是从轻工业部门开始的。②苏联的工业化是采用行政手段保证高积累多投资;而资本主义国家的建设资金是靠殖民掠夺、向外国借债等手段筹集。产生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