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心一、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师:现在,我来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们最崇拜的人是谁?看来大部分同学的最崇拜是明星,接下来请同学们看一份一个专家对日本、美国、中国三个国家的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调查内容:请你对“英雄、明星、父母”三种类型的人进行主次排列。调查结果:日本人把父母放在第一位,英雄其次,明星第三;美国人把英雄放在第一位,父母其次,明星第三;中国人把明星放在第一,英雄其次,父母第三。同学们,中国学生把父母放在第三位,与大家的看法大致相同。你们能联系自己的父母说说其中的原因吗?同学们能说出心里话,很好。的确,我们的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他们甚至用打的方式来教育你们,这是不对的。今天我们学习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看看文中的父母又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子女。(板书课题、作者)二、新课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完后准备回答两个问题:①、请用简要的话概括本文的故事内容。②、你觉得这对父母可恶吗?他们居然要把自己的孩子当作货物一样卖掉。说说理由。答案:①、本文写一对穷夫妻最终拒绝优越的条件,不愿把自己的任何一个孩子给富人的故事。(请2—3人发言,比比谁更简洁。)提问:其他同学怎么样?有没有比他更简洁的?②不可恶。A、他们地位低下。一家六口,生活艰难,把孩子送出去,是现实所迫。B、富人家条件好,孩子去了能过上好日子,也会减轻家里的负担。C、他们最终还是把孩子要回来了。因此,这对父母并不可恶。过渡:这对父母不但不可恶,而且在内心深处痛苦地挣扎着,他们所作的一切源于对孩子的爱。而这种真挚的感情已经被川端康成用文字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现在,就让我们把这些文字还原成真挚的感情。2、再读体验: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细细品味,边读边圈点勾画,思考两个问题:①他们既然把孩子送出了,为何最后又把孩子要回来?②文中哪个画面最使你感动?请简述理由。(可从神态、语言、动作入手,抓关键字词等方面分析)A、财主夫人要求送一个孩子给她时。B、送走长子时。C、用次子换回长子时。D、用女儿换回次子时。E、要回女儿时。答案:①、虽然理智告诉他们可以送出孩子,但这种理智经不起时间和感情的折磨,理性决策经不起感情的考验。爱子之心使他们难以割舍任何一个孩子,不得已,她们又向贵妇人要回了孩子。②、3、三读感悟:过度:文中的父母忍受不了与孩子的骨肉分离,最终把孩子要回了,那么,这一家人今后的命运将会怎样呢?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四人小组讨论,时间3分钟)①、这一家六口今后的命运将会怎样呢?越多越好。答案:学生可以想象:a、一家六口经过艰苦奋斗,终于翻了身,从此过上了幸福生活。b、一家六口到财主夫人的公司打工,由于工作出色,大儿子最终成了总经理家业的继承人。C、由于找不到工作,走投无路,一家六口饿死在一起。D、生活艰苦、父母后悔没有送走孩子E、贵夫人认这几个孩子为干女儿、干儿子,给父母孩子提供生活上的一部分保障F、父母用100元开了一家小店,和贵夫人一家有生意上的往来——)4、真情表白过度:文中的父亲说:“宁愿和儿女饿死在一起,也不愿舍弃任何一个孩子”,这是一种爱的表现。:同学们,“可怜天下父母心”,绝大多数父母对自己的子女充满着爱,而且这种爱是无私的,真挚的,深沉的。你们平时是否收集到有关父爱、母爱的故事!若有,请与大家分享。(学生思考片刻,然后自由发言)同学们,你们讲的太好了,老师也讲一个题为《两份账单》的故事:美国小男孩约翰,一次早餐时,他在妈妈的桌子上放了一张小纸条,纸条上写着:“跑腿费3美分,倒垃圾2美分,扫地板2美分,小费1美分,妈妈一共应付约翰8美分。”午餐时,妈妈把8美分钱放在桌子上,并且也放了一张纸条。大家猜猜看,她会写些什么?生1:这8美分是你应得的报酬。生2:小费不能要。(其他学生笑)师:美国有送小费的习惯。生3:老师,我有听过这个故事,那位母亲也写了一份账单,说是父母为他服务不收一分钱。师:这位同学说对了,那位母亲也给约翰写了一份账单。上面这样写着:怀胎10个月——0美分,喂奶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