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人琴俱亡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感受到子猷与子敬间深厚的兄弟情谊,探究魏晋时代士人思想情感的独特的表达形式。课堂学习: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1自由阅读全文,找出文中最能表达子猷与子敬深厚兄弟之情的句子。阅读交流2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对“语时了不悲”和“弦既不调”原因的分析。思考、交流各抒己见参考:早知将不久人世,他日必将见面,故不悲。(不是不悲,只是强自抑制。)原因一:主人病亡久已无人弹奏,弦松。原因二:子猷心中极为悲伤,无论如何总无法调正音弦。而这种极为沉厚的悲情一旦触景伤怀,便无法再抑制,喷发而出,恸绝良久,月余亦卒。由此更好地体现了王子猷、子敬的手足情深。3提供《伤逝·十二》《雅量·谢公》给同学们阅读,从而探究子猷起先“了不悲,都不哭”而后来则“恸绝良久”的原因。《伤逝·十二》郗嘉宾(郗超)丧,左右白郗公:“郎丧”既闻不悲,因语左右:“殡时可道。”公往临殡,一恸几绝。结合材料探究魏晋风度:《人琴俱亡》是《世说新语·伤逝》第十六篇,结合其余十八篇来看,《人琴俱亡》作为其中一篇还是较为集中的体现了魏晋时期文人士大夫的某种思想性格特点及其文化特征——在任由性情、不拘矩度、注重情感的个《雅量·谢公》东晋名相谢安的侄子在前线与八十万秦兵作战,这一战关乎国家危亡,大胜后派人急来报捷。谢安当时正与客人下棋,看完后若无其事的继续与客人慢慢下棋,客人问起也只淡淡地说小儿辈破大敌了。——这一战关系到国之兴亡、家之存绝,谢安不可能真的无动于衷,只是越是激动的重要时刻越平静,才是超脱的风度。性表达的同时,还故作旷达追求一种超脱的风度,魏晋风度。所以子猷的不悲不哭正好体现了魏晋时代士人独特的思想情感追求——他们注重真性情,追求个性的自由飞扬,同时又力求能摆脱世俗的一切利害得失、荣辱毁誉,寻求一种超然的风度。为此,尽管子敬很悲痛,却还是要强自抑制。课后学习:了解和探究魏晋名士风度及其社会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