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桃花源记第三课时教案教学目的:1、把握文章以渔人行踪为线索的写法。2、正确认识和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3、把握作品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法。一、检查导入1、找出文中交代渔人行踪的句子说出文章的线索.把握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明确:缘溪性忽逢桃花林复前行便得一山从口入复行数十步停数日既出及郡下遂迷,不复得路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开端,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第二部分(第2、3段)发展,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和经历。第三部分(第4段)结局,写太守派人寻找桃花源未果。第四部分(第5段)尾声,写桃花源无人问津。二、深入研讨课文1.渔人复求不得,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后遂无问津者”,这一结尾的蕴藉何在?明确:桃花源是朦胧飘忽的世界,种种的神秘色彩,表面上是描写了桃花源的隐蔽,实质上,作者是暗示了:桃花源,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的,它只是作者追求得一种美好境界,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陶渊明心怀理想,为我们设计了“世外桃源”作业一个优美的境地,然而,残酷的现实、卑微的处境让他同时感觉到这一理想的实现是断然不能的,故文末以此隐忍之笔含蓄收之,多少反映了他心中希望之火的熄灭。3、文章最后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目的是什么?明确: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境界。同时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4、本文描写的桃花源是怎样的社会状况?明确:桃花源的社会状况: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人人生活得安宁幸福等。这种社会状况与作者所处的时代有何不同?明确:作者所处时代:政治黑暗、兵连祸结、民不聊生5、写桃花源中美丽如画、祥和安宁的境界,为何又要说其中生活的人“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明确:这与渔人后来迷路等,正好形成一种真假结合、虚实相生的效果,说明陶渊明是基于生活而作的人生幻想,正反应了他对民间疾苦的关心以及对现实的不满。6、渔人的品行如何?明确:以今天普遍提倡的“诚信”道德观而论,学生可能回答说渔人言而无信;但渔人抑制不住自己的好奇心,一心想了解这个美丽的世界,说明了他的向往,也是一般老百姓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学生可自由发挥。7.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不复出”?说明了桃花源人安居乐业,也反映了他们饱受战乱之苦,对外界的战乱抱“厌而远之”的态度。三、拓展1.设想一下,桃花源中有一个好奇者随着渔人走出来,想了解一下他们祖先曾经生活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他看到了什么?会有哪些想法?不给明确答案,让学生尽情想象发挥。可以提示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2.提问:有人说《桃花源记》体现了作者消极避世的思想,有人说《桃花源记》体现了作者积极的理想追求,你怎么看这个问题?明确:(可让学生讨论,形式不拘一格,可集体讨论,也可分组讨论。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评价,自圆其说即可。)陶渊明因生活在战乱频繁的环境里,因而构想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这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是不可能实现的。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毛泽东同志有这样的诗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神州大地,山川锦绣,人民富足,陶渊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五、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2、阅读陶渊明其他作品做进一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