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课标要求]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一、甲午中日战争1.背景(1)19世纪后期,世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2)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对外扩张道路。(3)导火线: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派兵援助,日本乘机派兵入朝。2.经过(1)丰岛海战:日本突袭中国运兵船,不宣而战。(2)平壤战役:清军退回国内。(3)黄海战役:日本控制黄海。(4)辽东战役:日占辽东。(5)威海卫战役:清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解读与点拨]北洋舰队:也称北洋水师,是清朝后期建立的第一支近代化海军,同时也是清政府建立的三支近代海军中实力和规模最大的一支。1888年12月17日于山东威海卫的刘公岛正式成立,在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中全军覆没。势力范围:是指帝国主义列强凭借军事、政治、经济力量控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的全部领土或部分领土,宣称它享有独占的权利,不许其他国家染指。3.结果:中国战败,于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1)割地: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2)赔款: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3)开埠: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4)设厂: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只按进口货纳税。4.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教材互补]《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之后危害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腹地。外国资本的挤压,严重阻碍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巨额战争赔款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不得不举借外债。甲午战争后中国国势艰危,民生凋敝,中华民族陷入极其深重的危机。深化探究材料一“刘邓林叶四管带,定致经靖舰同来。视死如归抗强敌,英勇不屈正气在。”思考(1)这首诗描述的是哪次战争的情景?(2)尽管以邓世昌为代表的清军将士浴血奋战,但清政府最终还是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清政府在这次战争中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甲午中日战争。(2)①日本明治维新后综合国力迅速提高,对外扩张蓄谋已久,战前准备充分。②日军武器装备先进。③清政府统治腐朽,国力贫弱。④清军武器装备落后、经费不足,战斗力差⑤慈禧太后和李鸿章避战求和、妥协退让的方针致使清军作战被动,一败再败。材料二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亦称公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五个通商口岸)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中英《南京条约》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中日《马关条约》思考(1)《南京条约》中英国对清政府提出了什么要求?(2)《马关条约》中日本取得了什么侵略权益?与前者相比,为什么说它更具危害性?(3)结合上述材料,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经济侵略的手段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趋势?答案(1)五口自由通商。(2)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利用中国廉价原料和劳动力剥夺中国人民。(3)从商品输出发展到资本输出。二、义和团的抗争与八国联军侵华1.背景甲午战争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山东、直隶爆发义和团运动,义和团斗争的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2.爆发1900年,英国人西摩尔率八国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解读与点拨]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是在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形势下兴起的,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帝国主义,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维护了国家主权捍卫了民族尊严,是一场农民阶级领导的反帝爱国运动。3.抗击八国联军(1)义和团和清军阻击敌人,取得廊坊大捷和杨村车站大捷。(2)清政府:天津之战清政府被迫宣战,既无应战决心,也无坚决抵抗的部署。4.结果:1900年8月中旬,八国联军攻占北京。[特别提醒]如何理解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1)具有爱国性质,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2)带有局限性:“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灭洋”能动员广大民众参加反帝斗争,但却带有盲目、笼统的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