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6年课标全国卷命题思路与考情分析考纲考点命题思路考情分析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1.(2016·课标全国Ⅰ,24)《论语》与汉代“五经”2.(2015·课标全国Ⅰ,40)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比较3.(2015·课标全国Ⅱ,24)古代的儒学思想4.(2015·课标全国Ⅱ,40)孟子的法制观念及价值5.(2014·课标全国Ⅰ,40)政治统治与君权神授6.(2014·课标全国Ⅱ,25)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本专题内容是高考命题的重点,主要侧重于先秦儒学、汉代儒学、宋明理学。2.儒学思想的阶段特征是复习的重点。复习时既要关注历代儒学各自思想特征的差异,也要关注儒学的共性,涉及差异的题目往往与各自的思想内容有关,涉及共性的题目往往谈及儒学与现实政治或法制的关系。3.“明清之际的儒学”仅在2011年命制过一选择题,答题几乎没涉及,建议做淡化处理。宋明理学1.(2015·课标全国Ⅰ,40)宋代理学对儒学的发展2.(2014·课标全国Ⅰ,25)唐代儒学的发展变化3.(2014·课标全国Ⅰ,26)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的比较4.(2013·课标全国Ⅰ,25)程朱理学的影响5.(2012·课标全国,40)王阳明的心学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第29讲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考纲要求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课标提示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3.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考点一百家争鸣考点二汉代儒学[自主学习答案]考点一①仁②全面发展③仁政④天行有常⑤礼⑥小国寡民⑦齐物⑧自然⑨君权⑩世卿世禄⑪君主集权⑫兼相爱⑬客观实践考点二①专制主义②汉民族③独尊④儒生⑤太学⑥平等竞争⑦察举制⑧考试成绩⑨儒家[巧学妙用]1.概念阐释——“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中“百家”意指其多,在当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等;“争鸣”意指各学派根据自己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发表自己的看法。墨、儒、道、法诸子百家的争鸣,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2.图示解史——百家争鸣3.解史构图——诸子百家的历史地位4.构图解史——董仲舒的新儒学5.图示解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考法1认识百家争鸣中主要的治国理念【考题1】“他们试图超越日常的关注,而让他们的心灵在更为虚幻的生活内容中漂浮。他们并不把人类置于宇宙的中心位置,为人类发明将打乱万物的自然秩序而忧心忡忡。他们更愿意提倡一种不可分割的、不可言传的非物质的力量或能量,认为这种力量或者能量是现存世间万物的本原。”这里的“他们”所属的派别应是()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答案B『』解答本题要从两方面入手,首先了解各派学说的基本主张,儒家提倡“仁”与“礼”道家主张“无为”与“逍遥”、墨家提倡“兼爱非攻”、法家强调“法治与中央集权”。其次了解本题的关键信息“虚幻”“一种不可分割的、不可言传的……世间万物的本原”可知此派别主张“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故答案为B。『』百家争鸣中主要的治国理念(1)儒家推崇“人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即所谓的“王道”。(2)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的“霸道”。(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即所谓的“帝道”。考法2理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影响【考题2】(2014·课标全国Ⅱ,25)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答案D『』解答本题要从三方面入手,首先抓住题干材料中的两个时间“秦朝和西晋”,明确两个朝代对养子和亲子的态度——秦朝不一样,而西晋则一样;其次要辨别发生变化的原因——西汉时儒学被确立为正统思想,自此以后朝廷施政更加注重伦理道德;最后结合材料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