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环境科学专业环境与健康教学初探摘要针对新时期环境污染对健康的负面影响突显,给出了理解认识和教学实践中的落实。对医学院校环境科学专业开设专业选修课环境与健康的意义、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体系进行探索和实践,显著提高了教学效果,在环境科学学生增强环保意识、分析环境评估对人体健康影响等方面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关键词环境与健康教学专业选修课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目前,以环境为代价经济的高速发展,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以已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大气污染成为压在人类健康的“三座大山”。据世界卫生组织2020最新评估,2020年仅空气污染造成700万人死亡,占死亡人数的八分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速增长的经济态势令人瞩目,为此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各种类型的环境污染不仅破坏了生态平衡,直接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带来的经济损失不容小觑。医学院校有着深厚的医学背景,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在掌握环境专业基础知识上能更好的掌握环境与健康这一医学和环境交叉专业课程,培养学生将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技能与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及卫生管理相结合的能力,而且目前国内医学院校有关环境与健康的专业选修课开设极少。因此,在医学院校环境科学专业开设环境健康专业选修课是十分必要的。在开课过程中,笔者对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与意义、教学内容的制定、教学方法和手段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1开设专业选修课环境与健康的意义21世纪社会的发展对高校各类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单一的技术型人才向全面的综合型人才转变,大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要对多领域的知识进行系统全面的了解,培养良好的素质。医学院校环境科学专业开设环境与健康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它所倡导的教学观念和教育目标与素质教育要求高度一致,是对素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质教育理论和内涵的丰富和补充。环境与健康教育的开设迎合了环境健康评估人才缺口问题,同时也是教学理念的深层次重大的转变,具有超强的跨学科性、实践性和社会性,强调产学研的统一。它所涉及的领域非常的广泛,如医学基础、环境化学、环境生态学、环境生物学、环境毒理学、环境微生物学、环境监测、固体废弃物处理、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环境法学等诸多学科,充分体现了高等教育中现代科学和教育想多学科交叉、渗透方向发展的趋势。在环境科学专科开设专业选修课环境与健康,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环境与健康基础知识,了解目前国内外环境因子的来源、含量分布、存在形式、污染现状及发展趋势;熟悉环境因子的迁移转化、摄入途径及与其他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掌握环境因子的健康效应及与疾病的关系,提高客观环评健康效应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将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气污染的危害、处理方法及疾病三者紧密联系,是对本专业知识运用的融会贯通与提高。同时,树立正确的环境道德准则,为日后环境污染相关法规进一步完善奠定良好基础。因此,环境与健康课程的开设,对于学生获得认识和解决环境与健康问题所需的基本知识、技能和素质,成为具有环境安全理念和健康意识的、参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践的未来新一代环评工作者具有重要意义。2课程主要教学内容环境与健康这门课程坚持“以人为本、以健康为核心”的主线,结合国内外最新发展趋势,将环境健康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与实际的环境与健康问题有机结合,从不同视角全方位地阐述了环境与健康的关系。由于授课对象是环境科学专业的大三学生,课程的开设建立在对环境科学、医学基本理论有较好的了解基础之上,很多学生对本课程内容的接受程度较高,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在选取授课内容兼顾环境科学、医学知识,深入浅出阐述环境与健康的关系。经教学实践和探索总结,确定了本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第一章为绪论,重点介绍人类健康与疾病的生态学基础,人与环境的关系;第二章为微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