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的思考[关键词]“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实效性[摘要]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针对“90后”大学生群体,理想信念教育应该更加贴近大学生思想与生活的实际,尊重理想信念生成规律,把理想信念教育融会在关注大学生自我发展和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的过程之中;把社会理想、长远理想、崇高理想的实现融会在个人理想、近期理想和一般理想的实现之中;把理想信念教育融会在帮助大学生进行正确价值判断与选择的过程之中,真正把理想信念教育落到实处。[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2826(2020)04-0019-04理想信念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的心灵世界的核心,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理想信念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更是明确指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当前,“90后”已经逐渐成为在校大学生的主体。面对“90后”大学生这一更加关注自我、更加务实的特殊群体,理想信念教育应该适当转换角度,更加贴近大学生思想与生活的实际,真正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一、尊重规律,把理想信念教育融会在关注大学生自我发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之中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离不开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实践,作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升华,理想信念的形成更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与人们的个体身心发展状况、社会化程度和社会实践的水平密切相关。对于“90后”大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生理发育的成熟期和心理发展的过渡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角色及地位,决定了他们的关注点更多地局限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婚恋、就业等非常现实的几个方面。很明显,这些方面更多涉及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而对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社会发展、价值评价等深层次的理论问题则接触较少,自然也思考较少。所以,在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时,要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信仰生成的内在规律,时刻关注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行为特征和思想特征,时刻注重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交往、品行、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实际需求,把理想信念教育与解决大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价值及其特性的理论和人的动机发生理论,客观事物对作为认识主体的人来讲是否具有价值,关键在于其是否能够满足人的需要。该事物满足人需要的程度越高,对人的意义就越大,相应的,人们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就越高,希望拥有该事物的动机也就越强。理想信念对于人的作用和意义也是如此。理想信念必须适应受教育者的需求,才能获得植根生长的土壤。反观以往我们进行的理想信念教育,虽然目的明确、方向正确,可是教育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忽略了大学生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具体要求,导致理想信念教育与青年学生的需要之间产生了一定的“隔膜”。因此,提高“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首要的一点就是要把理想信念教育融会在关注大学生自我发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之中。针对“90后”大学生高度关注个体发展、崇尚成功的思想特点,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关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具体需求,对于他们所处特定社会时期、特定生活环境和特定人生阶段所必然带给他们的各种疑惑和困难,要积极引导并协助解决。比如,加强“90后”大学生认识自我的能力,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把握好自身的社会定位和发展要求,才能进一步理解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以及自我与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再比如,加强“90后”大学生的挫折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人生过程中的顺境和逆境,才能逐步帮助大学生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在追求理想信念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能够不畏牺牲、不懈奋斗等等。把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看做是一个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才能逐步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