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王安石变法课时一积贫积弱的北宋(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1.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剩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经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民贫乏食而反,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根源是()。A.经济衰退B.起义频繁C.兵力不足D.机构臃肿解析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导致官僚机构臃肿,“”并由此引起冗官、冗兵、冗费,导致财政困难。答案D2.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关键问题是()。A.辽、西夏的军事威胁B.土地荒芜、水利废毁C.国家财政入不敷出D.官僚地主隐瞒田产,逃避税收解析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使得官僚队伍庞大、军队人数激增,导致财政困难,是当时社会的关键问题。故本题选C。答案C3.某同学在学习11“”世纪初期的北宋史时画了一幅漫画,漫画中的我们是指()。A.辽B.西夏C.金D.元解析11世纪初,宋辽缔结澶渊之盟,宋接受了屈辱条件。答案A4.《宋史·“食货志》记载,北宋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北宋冗官,吏治腐败B.北宋统治者采取加强中央集权措施C.混战不休,农民破产D.佛教寺院强占民田解析题干中的引文反映的是北宋中期土地兼并严重的社会现实,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北宋统治者为巩固中央集权,对功臣宿将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答案B5.北宋时,范仲淹向宋仁宗提出了改革主张,其中心措施是()。A.发展经济B.减少徭役C.整顿吏治D.增强军事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基本史实的能力。庆历新政的中心措施就是整顿吏治。故选C项。答案C6.导致北宋中期财政危机的根源是()。A.辽夏经常攻宋B.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C.土地兼并严重D.财政入不敷出解析北宋中期的财政危机即积贫的局面,根源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造成官僚机构庞大,军费、官僚开支浩大。答案B7.庆历新政失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A.北宋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十分尖锐B.北宋王朝十分腐朽C.变法内容不尽合理D.变法没有顺应历史潮流解析失败的原因主要是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他们和范仲淹一样,同属于封建统治阶级。答案A8“.宋辽边境生息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指老年人)”,不识干戈。这说明澶渊之盟()。A.削弱了北宋军事力量B.使宋辽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C.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D.使宋辽间的民族矛盾彻底消除解析本题的材料只是反映了宋辽之间边境的安定繁荣,与北宋、辽的军事力量无关。答案B9“”.北宋中期,东京一带流传着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范君指范仲淹,希文是他的字)的民谣,这是因为范仲淹()。A.推行新政,获得了各界支持B.重视理财,缓解了积贫局面C.实行赋役合一,减轻了农民负担D.整顿吏治,赢得了百姓赞誉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辨别能力。范仲淹针对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主持了庆历新政,其中心措施就是整顿吏治。答案D1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今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增岁币。国用殚竭,民力空虚,徭役日繁,率敛日重。官吏猥滥,不思澄汰;人民疾苦,未尝省察。百姓无告,朝廷不与为主,不使叛而为寇,……复何为哉?——枢密副使富弼的上疏材料二就宋太祖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实际效果,“朱熹指出: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出北宋中期面临怎样的社会危机?(4分)(2)“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具体指的是什么?(6分)(3)“为什么会导致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的局面?(4分)解析回答第(1)问之前,应仔细阅读材料,“”“”“”结合关键词西戎、岁币、徭役日繁、“”“”官吏猥滥叛而为寇等,把握材料的大意,然后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等几个方面来概括。第(2)问突出识记能力。第(3)问要结合采取的措施带来的消极影响去分析判断。答案(1)北宋中期面临的社会危机:①财政困难。②官吏冗滥。③农民负担沉重,反抗不断。④辽和西夏威胁北宋安全。(2)“”“”兵也收了指的是宋太祖采取的集中军权的措施;财也收了指的是宋太祖采取的集中财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