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才之路】-高中语文第9课劝学同步练习新人教版必修3"一、双基夯实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舟楫(jí)参省(xǐnɡ)木直中绳(zhōnɡ)B.砥砺(lì)槁暴(bào)锲而不舍(qiè)C.驽马(nú)跬步(kuǐ)金石可镂(lòu)D.蛟龙(jiāo)骐骥(qí)跂而望(jī)【答案】C(A.中:zhònɡ;B.暴:pù;D.跂:qì。)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蟹六跪而二螯②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③犹且从师而问焉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⑥顺风而呼⑦吾尝终日而思矣⑧小学而大遗⑨而耻学于师⑩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⑪登高而招A.①⑩/②③⑪/④⑧⑨/⑤⑥⑦B.①⑩/②③⑪/④⑧⑨/⑤/⑥⑦C.①⑩/③④⑦⑪/④⑧⑨/⑤/⑥D.①⑩/②③/④⑧⑨/⑤⑦/⑥⑪【答案】B(表并列关系/顺承/转折/递进/修饰)3.下列句子中“为”的词性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冰,水为之,而寒于水②木直中绳,以为轮③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④身死国灭,为天下笑⑤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⑥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⑦为君翻作《琵琶行》A.①⑤⑥B.②④⑥C.④⑥⑦D.③④⑦【答案】C(C都是介词,④表被动,译为“被”,⑥⑦都是“给”“替”的意思。其它都是动词,①可译为“凝结”,②可译为“制成”,③可译为“制作”,⑤可译为“是”。)4.下列语句中分别能表明学习需要“广泛积累”和“持之以恒”的一项是()A.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②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B.①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②锲而舍之,朽木不折C.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②驽马十驾,功在不舍D.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②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答案】C(A项都表明“广泛积累”;B、D两项的①谈的学习需要借助外物。只有C项符合题干要求。)5.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在文中用来说明学生必能胜过老师,以及学习的重要性。B.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在后天不断学习改造中获得的。C.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这些比喻都用来论证学习能够弥补不足。D.作者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时,从正面和反面设喻对照,说明“积”与“不积”效果完全不同。【答案】A(“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可以有所发展、有所提高。)6.下列各项,都属于课文用来论证学习的意义的一项是()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③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④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⑤以为轮,其曲中规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A.①③④B.②④⑥C.①②⑤D.③④⑤【答案】C(③是态度方法,④⑥是作用)7.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题目是本文的论题,而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B.第二段论述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不足,增长才干。C.第三段论述学习的态度:坚持、专一。D.本文使用了大量的比喻来说理,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答案】C(论述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积累、坚持、专心)8.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荀子(约公元前313-公元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军事家、教育家,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B.《荀子》二十卷。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荀子的许多思想为法家所吸取。在人性问题上,他主张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性。他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有积极意义。C.战国末期人们尊称荀子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荀子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游学,任过祭酒(学宫领袖),还到过秦国,拜见秦昭王,后来到楚国,任兰陵令。公元前238年失官家居逝世。葬在兰陵。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D.荀子学问渊博精深,行文气魄宏大雄浑,有包容诸家的气概。他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类可以认识它,顺应它。在政治上,他针对孔孟法先王的思想,提出了“法后王”的口号。【答案】A(荀子不是军事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