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检测(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西方史学家习惯上把15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称之为“发现的时代”,是一个“人”的被发现和“物”的被发现的时代,导致这些发现的共同的根本原因是()A.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B.天主教的传播和发展C.中国四大发明的传播和运用D.人们追求世俗的生活享受2.16世纪葡萄牙著名诗人德·卡蒙斯这样深情地描绘他的祖国:“大陆,在这里是尽头;大海,在这里才开头。”诗句中反映了他对祖国引以为豪的是()A.成为“海上马车夫”B.垄断欧亚之间的贸易C.率先开辟新航路D.处于欧洲商业中心地位3.年西班牙皇家造币厂发行了一枚12欧元哥伦布纪念银币(下图)——,以纪念历史性旅程发现美洲大陆。马克思认为这次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这是因为()A.新航路的开辟使一个广阔的世界市场雏形出现B.殖民扩张活动给殖民地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C.殖民地开始出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D.新航路的开辟使近代商品交易产生4.德国学者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中记载从1500年到1800年的三百年间,中国成了全世界白银的“秘窖”,欧洲殖民者从拉丁美洲掠夺来的白银,有一半最终都运抵中国,换回这个全球唯一的高级奢侈品生产国的丝与瓷等。这说明了()①新航路的开辟刺激了中国经济的发展②中国是当时的世界经济和贸易中心之一③中国出现了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势④世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5.《教皇子午线》图体现了在殖民扩张中两个国家的矛盾,它们是()A.西班牙和荷兰B.英国和荷兰C.英国和法国D.西班牙和葡萄牙6.17世纪初,一位在华的欧洲人说:“大西近海一国,每岁所入(美洲白银),亦不下数百万,有识者曰:敝地实受多银之害,金银愈多,而货愈贵也。”对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①“大西近海一国”指西班牙“②大西近海一国”指葡萄牙③当时的欧洲发生了商业革命④这种现象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7.一些学者评论某国“吃新大陆,而养肥的却是荷兰”,成为欧洲名副其实的“黄金的漏斗”。这里的“某国”最可能指的是()A.葡萄牙B.西班牙C.英国D.法国8.下图是美国黑人作家亚历克斯·哈里的著作《根》的书影。书中讲道:1760年,西非少年昆塔在独自外出时,被白人抓走,与其他黑人一起被贩卖到美洲。下列历史事件能直接说明上述事情确有发生的是()A.迪亚士到达非洲南端B.黑奴贸易C.工业革命D.第二次工业革命9.“500年前,非洲人手里拿着象牙,欧洲人手里拿着《圣经》;500年后,欧洲人手里拿着象牙,非洲人手里拿着《圣经》。”这句话突出表现了近代以来世界殖民体系形成过程中的()A.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融合B.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冲突C.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融合D.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冲突10.从下图提供的历史信息可以判定()蒸汽机车繁忙的码头蒸汽轮船①蒸汽机引发了生产和生活领域的革命②文明的进步必定会导致环境的牺牲③工业革命消除了封建等级观念④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A.①④B.②③C.②④D.①③11.一个英国政论家对英国描述道:“我们的船只满载着原料归来,又将满载着制成品返回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这种按照自然法则,用原料换制成品的方法使各个国家相互服务,显示人类的兄弟之情。”他所描述的是英国()A.16世纪新航路开辟时新贸易中心景象B.19世纪工业革命时期世界工厂的景象C.19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资本输出的景象D.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繁忙景象12.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工业革命的实质是“以竞争代替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与分配的中世纪规章条例”。与该观点相吻合的是()A.工业革命加剧了殖民扩张B.工业革命催生了自由主义的兴起C.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D.工业革命产生了新的生产组织形式13.丹皮尔在《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中说:“科学过去是躲在经验技术的隐蔽角落里辛勤工作的,当它走到前面传递而且高举火炬的时候,科学时代就可以说已经开始了。”这里所说的“科学时代”是指()A.文艺复兴B.新航路的开辟C.第一次工业革命D.第二次工业革命14.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