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新课程标准的颁布,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当今时代对新型人才的呼唤,都促使我们必须重视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培养中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呢?一、激发语文学习兴趣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全部才能可发挥80%以上;而做他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20%。这些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儿童积极主动阅读的基础,它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思维和学习的情趣,是发展智力的必要条件。所以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成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教学中,“导入语”即引导学生学习本文的开头语言,它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又有着联系“旧知”与“新知”的桥梁作用,还有着思维定向的作用。因此,成功的导语就是良好学习的开端。另者,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通过采用诸如实物、插图、录像、录音等声像材料以及面部表情、手势身形等无声语言之类的形象直观的教学形式,都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导火索。再者,在阅读活动中,教师创设积极、宽松的课堂氛围,真诚地鼓励、表扬学生,鼓励人人畅所欲言,让学生品味到阅读的甘甜。教师要要创设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如课前的三分钟,是一个很好利用的平台,比如举行古诗背诵,成语接龙,名言交流,歇后语对接等等。每星期利用一节课举行读书活动,互相交流读书心得体会。还可以结合课文内容编课本剧、画画比赛、展开有趣的辩论等等。二、拓展语文学习空间语文学习的范围是广泛的,教学要延伸到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语文教学与数理化教学相比,有更广泛的天地,可以说,人类活动延伸到哪里,哪里就有语文学习,各种语文能力的培养,都可以在这个广阔的天地里找到自己的空间。语文教学并不等同于语文课本教学。“语文学习的外延同生活的外延相等。”要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课堂教学是第一渠道,丰富多采的语文活动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不可忽视的重要途径。因此,语文教学应面向社会,面向生活,面向时代,面向大自然,既要以教材为基点,站在时代的高度和社会生活的角度进行教学,缩短教材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使语文教学充满时代和生活气息,又要通过课外活动去扩大知识领域,让学生接触大自然,把课内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在课外得到有效的巩固和应用,在强调基础性的同时,注重综合性和实践性。家庭、校园是学生们生活学习的地方,是他们体验亲情、享受快乐的场所;社会、大自然是学生们活动的大世界,是他们汲取知识源泉的大课堂。三、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既然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那么,学生上课认真听讲便成为获取新知识的关键。因此,要求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认真听老师对课文的分析讲解。在听课时,强调学生应注意自己在预习中遗漏了什么内容,什么地方理解有误,什么地方还有困惑,老师在授课时又强调了什么,补充了什么……都要及时记在笔记本上(或者标注在书页的字里行间)。不只是记下来,还要想,还要对照反思。如果对某一问题的理解与老师不同,可以找出根据与同学、老师展开讨论。这样,不仅能加深对课文(某个知识点)的理解,还能很好地促进教与学的交流。这样,当一篇课文学完后,书本上便布满了各种各样的附注和标记,这种笔记法不仅不影响当时课堂的听讲,而且也便于以后复习。另外,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优势,通过音频、视频、多功能展台等手段,可以把抽象、深奥难懂的知识,生动、形象、具体地再现在学生的眼中、脑中,加快自学的速度,加深自学的难度,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提高课堂自学的质量。四、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学生对阅读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动力,才能将教师的“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学生有了课外阅读兴趣,就会努力寻求阅读机会,从中获得阅读满足,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最近读书给自己带来的乐趣;有时教师还可以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笔者认为,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知识广博爱读书的人,读书是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师在课堂上的妙语连珠旁征博引常常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阅读的欲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帮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