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生活资源给力体验教学——浅谈《想想他们的难处》一课中的点滴尝试穆源民族学校余婷婷“道德寓于儿童生活中,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对于这两句话,相信任教品德的老师都不会陌生,前者来自《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后者则来自《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仔细阅读,不难发现,两份课标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了“体验”这个概念。其实即使不读课标,“体验”二字也早已镌刻我脑,因为参加任何一个有关品德的活动,“体验”总是频频闪现,为所有人津津乐道。所以这二字不但镌刻我脑,更深入我心。我认为体验是品德教学的魂,这节课只要让学生体验了,学生就会感悟,就会成长。但是,在不断地实践中,我又发现了……【实践镜头1】模拟情境——体验,不给力!说到我的发现还得从这节课谈起——《想想他们的难处》是四下的一篇教材,为了让学生深切体验感悟残疾人在工作与生活上的不易。课伊始,我安排“单手穿衣服”的游戏体验活动,没想到,学生大部分很顺利还伴着成功的欢呼声。丝毫没有我预想中的吃力。于是,我立马请几个相对而言做得比较吃力的学生,问他们:“困难吗?”我希望听到的声音没有出现。“还行!”“略有点麻烦”!我不死心再追问:“那和两只手穿相比呢?”“当然一只手难些,但也还好。”……天哪,我的心顿时凉了半截,模拟体验的本意是感受残疾人生活上会遭遇的痛苦,但在这群孩子眼中却成了一次气氛轻松的游戏竞赛。不如意的游戏开场,学生没有预料中的“不易”的体验,这课该如何进行,我思考着,对了,学盲人走路,这个有难度。可是当跌跌撞撞的“小盲人”引来台下学生想笑又不敢笑的怪异表情,我突然明白,今天的体验活动更多的是让这群孩子体验到了新奇与快乐。课还得上下去,但此时,我的脸有点不自觉的阴沉下来,聪明的孩子们当然觉察出了苗头,所以随后在交流残疾人的不易时孩子们给了我满意的答案。但我深知今天的体验只是“隔靴搔痒”。寻找给力体验……我要的真切体验在哪里?是孩子们太麻木吗?不是的,他们不迎合我的口味说了真话,不正是我一直倡导追求的“真课堂”吗?那么一定是我的设计有问题。“体验中感悟”这一点绝对没错。让孩子在“生活”化的课堂中去感,去思,去悟。我也常这样做,很多时候,孩子就是有了很好的体验感悟。可是这次,为什么就不行呢?我念叨着,一时无头无绪,无奈与困惑萦绕心头……晚上,我又习惯性的把今天的困惑经历发到了校园网学科论坛中,没想到第二天德育处的章老师给我回了一帖:我不教品德,只能说是个门外汉。但我觉得一个孩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光靠一堂课肯定是远远不够的。孩子在课上形成的道德观点,还应该在社会实践中进行巩固和发展。所以你别着急,慢慢来,相信你一定能想出好方法。章老师的这一帖顿时给了我力量和动力,不行,我不能把这课画上句话,我要继续。我要先给自己充充电,于是我徜徉在品德的书海中……这样一段话碰撞了我的心,为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这段话不是出自什么名家名篇,而是出自一个普通教育者的实践感悟,但顿时让我整个身心豁然开朗了起来。这名老师的观点和章品德教育光靠课堂上参与是不够的。品德课要想提高实效,必须向课外延伸,形成教育合力。老师说的大同小异,“要想提高实效,向课外延伸,形成教育合力。”我不断念叨着这关键的词句,脑海中也不断思索着《想想他们的难处》这一课该如何继续?向课外延伸成了该课继续的目标。但怎么延伸呢?开展身残志坚故事会?去趟聋哑学校,还是……对了,马霖!我怎么把这么好的资源给忘了,我拍案而起,心中一阵狂喜。马霖是我校五(1)班的一名学生,从小患有肌无力症,现在症状越来越明显,几乎不能自己走路,需要别人帮助。这不就是向课外延伸,形成教育合力的最好资源吗?【实践镜头2】巧用资源——体验,真给力!那如何巧用资源,让学生不再“隔靴搔痒”,获得真真切切的感受呢?我反复思量,最后确定了主题为“走近马霖,携手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