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造性使用教材(1)、关注内容,把握知识的“衔接点”我们应该在数学教学中把“数学知识技能”与“数学思想”结合在一起,如从小学一年级起,教材就安排了有关()或○代表变元符号x,让学生在其中填数8-○﹦412+○﹦146+○﹦10()+○<6虽然这些题目是要求学生在○内填一个合适的数,但教师应该明白,如果把○换成了x,则上面的题目就变成了等式,x就有了确定的值。这里教师应当领会教材的意图,了解符号在这里起位置占有者的作用,从而引导学思考、讨论一些有趣的问题:○内填几?并且还可以进一步深化:()+○<6,()和○可以填些什么数?这样,这个问题就变得更复杂了,同时更好的渗透了符号变元这一数学思想方法,建立起方程(或不等式)的铺垫,为高段学习含有字母的等式和不等式的知识打下基础。(2)、关注方法,凸显教材过程性学习活动中的练习则是为了在形成技能的基础上向能力转化,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要有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意识,在练习课的教学中不仅要有具体知识、技能训练的要求,而且要有明确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要求。例如在《6的乘法口诀》练习课中,学生在完成想一想、算一算的练习中,先让学生计算,再通过交流自己的算法,以“7×6+6”为例,借助图片用课件演示来理解式子的意义,运用数形结合启发将式子转化为8×6来计算,渗透变换的思想,懂得两个式子形式虽不同,表示的意义以及结果是相同的。又如让学生算一算每个图中各有多少个格子,之后教师要启发学生怎样将图形转化成同第一个图形那样的图形,可以直接用口诀计算?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动手剪一剪、拼一拼,转化成长方形后分别用6×3、4×3来计算,从而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转化思想的魅力。因此我们要在平时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总结和探索,从教材中寻找共性,抓住最有价值、最本质的东西——数学思想方法把教材中没有的与教材有关的知识串在一起教学,教给孩子们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