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家学渊源,父亲司马谈为太史令,学问广博。父亲死了三年,司马迁继承其业,在“金匾石室”(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此外他还广泛游览,实地考察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武帝天汉三年(前98),李陵孤军入匈奴,败降,而司马迁极言李陵降敌出于无奈,因而触怒汉武帝,致罪下狱,受宫刑。自此发愤著《史记》。司马迁字子长,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共130篇记述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时期近三千年的历史。鲁迅: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1212本纪本纪3030世家世家7070列传列传1010表表88书书按年代记叙帝王言行和政绩。(《项羽本纪》)记叙诸侯国的兴衰和杰出人物的事迹。(《陈涉世家》)记叙各类名人的生平和事迹。(《仲尼弟子列传》)按年代谱列各时期重大事件。记录各种典章制度的沿革。时代背景简介:课文所写事件发生在战国后期,当时秦、楚、齐、赵等七国纷争,以秦力量最为强大,它要统一中国,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对外扩张.背景介绍战国(公元前403~公元前221)后期,秦、楚、赵、魏、燕、韩、齐“七雄”并峙,秦国的力量最为强大。它要统一中国,采取了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连横”策略。赵国是北方的一个大国,西临强秦,在秦国对其他国家的不断攻伐中,首当其冲,自然十分重视军事外交的措施。课文所讲的秦赵两国之间,赵国国内将相之间的矛盾冲突,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展开的。•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和氏之璧文章思路[明确]以蔺相如为主、廉颇为宾,全文写了三个故事。①第1段:廉蔺简介②第2—7段:完璧归赵③第8—10段:渑池之会④第11—12段:将相和(负荆请罪)以时间为序展开叙述思考:本文以写谁为主,写了哪几个故事?全文按怎样的思路展开叙述的?第1段:简介廉颇与蔺相如的身份和地位;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蔺相如者,缪贤舍人出场身份:一贵一贱课文介绍:一详一略第二部分1.反映赵弱秦强的现实2.为蔺出场埋下伏笔(举国无人、一使难求/不同凡响)•予璧?不予?君臣举棋不定•举荐借他人之口,使读者初步了解/侧面描写,为下文做铺垫第二部分•顾全大局、大智大勇、智勇双全•蔺向赵王分析形势(秦赵之间、和氏璧事件)•根据形势采取相应对策宁许以负秦曲•毅然出使第二部分•蔺相如从哪些地方看出秦王“无意偿城”?秦国不合礼数有三:章台不是接见外臣的场所;美人不是礼待外臣的人员;“左右皆呼万岁”,左右侍从的狂喜不是尊重外臣的礼节。蔺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城”后怎么办?设计智取:璧有瑕,请指示王。说理斗争:布衣之交尚不相欺。誓死捍卫: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以诈佯为予赵城”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策?使出缓兵之计,要秦王斋戒,设九宾礼;私下派人把璧送回赵国。归璧于赵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秦王交代的?•①义责秦王•义责秦王朝历来言而无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干脆说明璧已经归赵:“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②坚明约束•以“秦强而赵弱”的事实,说明只要“坚明约束”,“赵立奉璧来”。•③表示自己知道有罪•“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④提出希望•提出希望:“唯大王与群臣熟计议之”,暗示秦王杀使者不是好办法。补充史实:•秦一向以诈和力制服诸侯。•前340年商鞅伐魏,以“为好会”为名骗魏主将公子卬来会,然后扣留他;魏失主将,大败。•前313年,张仪以献地六百里诱使楚怀王与齐断交。齐楚断交后,张仪改为献地六里。二、完璧归赵•开端(2-3):•强秦索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