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民艺术家——老舍老舍,中国现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1951年12月老舍先生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1966年因受“四人帮”残酷迫害,于8月24日投湖自杀。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以长篇小说和剧本著称于世。长篇小说有《老张的哲学》、《离婚》、《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剧本有《龙须沟》、《茶馆》等。另外,有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赶集》、《断魂枪》等。2.刻骨铭心的思乡情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老舍当时不在北平。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所有这些现象都说明华北危急、北平危急。作为一个热爱北平的爱国知识分子,老舍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于千思万念中写下了《想北平》。结尾深情地诉说“真想念北平呀”,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读罢动人心弦,令人泫然欲泣。本文作者通过对北京许多景物的描写,抒发了对北京的喜爱、眷恋和思念之情。作者看到当时的国际形势,作为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忧心如焚,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撼人心。全文共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3):作者笔下的北平和他对北平的爱。第二部分(4~6):作者笔下北平的特点。第三部分(7~8):抒发内心的感慨。文章的内在思路:开篇指出“我”知道的只是“我的北平”,我真爱北平,并且这个爱是说不出的。然后描叙北平城与众不同的特点。最后直接抒发对北平的思念之情,并用一句“真想念北平呀!”作结。主题1: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1.作者爱北平,然而文中说“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并在全文中反复出现“说不出”。请探讨作者“说不出”的原因。明确:作者在文中解释,因为他“不是诗人”,不会“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实际上,并不是作者做不到,而是他不愿照着通常的方法去写,因为即使用尽了“一切好听好看的字”也难以道尽自己对北平的爱。作者要写出“我的北平”,表达自己对北平无限的眷恋和发自内心的最深沉最真切的热爱之情,是难以用通常的表达方法和词语表达出来的。2.题目为什么定为“想北平”?“想”改成其他字好吗?为什么?明确:作者对北平的爱是真切而又深沉的,这种爱,是颇有自己的独特个性的。作者笔下的一景一物,都有自己深深的烙印,他说,“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我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个古城所赐给的”,北平的“每一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他所表现的是“我”和北平“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融为一体,密不可分。这就超出了一般的客观描写。他不仅要告诉读者北平是个什么样子,而且还要人们分享他对北平的爱,他不是在“写”北平,而是在“想”北平。主题2:学习作者抒写主观感受和感情的写法1.结合抒情方式,品味“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这段话的表达效果。明确:这段话直接抒情,把“想北平”的感情推向高潮,且戛然而止,耐人寻味。其实,我们往深处考虑一下,就不难发现它更深一层的含意。由文章的背景可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平的爱国知识分子,此时是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动人心弦,引起了人们心灵上的共鸣。2.作者在表达对北平的想念之情时,还写到巴黎,这样写是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种手法在本文中的运用及作用。明确:《想北平》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把北平与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主要是与巴黎)作了多处比较,以突出北平具有的作者所喜爱的特征。例如:“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通过对比,突出了北平宁静的特征,鲜明地表现了老舍对北平的喜爱与眷恋。3.本文是如何从小处着眼表达真切浓郁的故乡之思的?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