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林庚学教经历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留校就任教授,做朱自清的助教。后入北大中文系,是著名的“诗人学者”。文学研究学术上最突出的成就是研究中国文学史,所著文学史为公认名作。其中楚辞和唐诗研究是其双璧。评唐诗“盛唐气象”,“少年精神”,颇有创见。说‘‘木叶’’林庚学术创见林庚对盛唐诗歌情有独钟,“盛唐气象”和“少年精神”是他拈出的两个极为传神、深入骨髓的概念,不但在当时产生了强烈反响,在今天也具有积极影响。“当唐诗上升到它的高潮,一切就都表现为开朗的、解放的,唐人的生活实是以少年人的心情作为它的骨干。”林庚说,“少年没有苦闷吗?春天没有悲伤吗?然而那到底是少年的,春天的。”说‘‘木叶’’林庚一生总结95岁时,先生对毕生的诗路历程做了回眸。弟子们送给他十六个字:建安风骨,盛唐气象;少年精神,布衣情怀。先生蔼然颌首。名师风采林庚讲课很有风采。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吴福辉曾陶醉于他在讲坛上“忘情地长吟诗词,一黑板一黑板的漂亮书法”。北大中文系教授董学文说:“当年我在读本科的时候,就有游国恩、王力、林庚等大学者给我们上基础课,大师引我入门,大师们的教诲影响了我一生。”说‘‘木叶’’林庚大师晚年孔子云:“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中文系四老中的三位相继仙去,唯林庚硕果仅存。他对学术的研究无止境,90岁华诞时,送给来宾的礼物是刚出版的新著——《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空间的驰想》。“我这两本书的出版,只想说明:我还在工作。”说‘‘木叶’’林庚逸号早年曾与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并称“清华四剑客”。晚年与吴祖缃、王瑶、季镇淮并称为“北大中文四老”。轶事1、因为丰子恺漫画而从物理转读中文。2、九一八事变后曾撰写抗日战歌,有“为中华,决战生死路”之句,风靡全校,后随请愿团赴南京要求国民党政府抗日并绝食。3、贺知章《咏柳》是因为林庚在课堂上教授,选入小学课本而成为家喻户晓之名诗的。整体把握(1)本文是一篇随笔,也是“咬文嚼字”的典范。在文章中作者通过“木叶”阐述了一种文学现象——中国诗歌的语言具有暗示性,即:诗歌语言形象中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在不知不觉地感染、影响、启发着读者。(用文中语句概括)(2)文章题目为“说‘木叶’”,为说得有序,说得深透,本文采用了句首标义法,每段开头都用一句话领起下文,容易让读者把握“说”的要领。请默读全文,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文章结构。第1自然段:提出文章阐述的对象,即“木叶”。第2—3自然段:区别“树叶”和“木叶”两个词,指出“木叶”更常见,并发展出“落木”一词,其关键在“木”字。第4—6自然段:分析“木叶”的两个艺术特征:一是含有落叶的因素;二是有颜色的暗示性(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第7自然段:总结艺术形象领域中一字之差而意境不同。意象诗句形象特征暗示与联想树叶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午阴嘉树清圆。饱满、繁茂绿色、湿润密密层层的浓阴木叶落叶/落木/意象诗句形象特征暗示与联想树叶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午阴嘉树清圆。饱满、繁茂绿色、湿润密密层层的浓阴木叶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空阔、疏朗与绵密交织微黄、干燥秋风叶落,离人的叹息,游子的漂泊。落叶/落木/意象诗句形象特征暗示与联想树叶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午阴嘉树清圆。饱满、繁茂绿色、湿润密密层层的浓阴木叶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空阔、疏朗与绵密交织微黄、干燥秋风叶落,离人的叹息,游子的漂泊。落叶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日暮风吹,叶落依枝。风吹叶动,浓阴绵密可能碧绿柔软、可能深黄湿润/落木/意象诗句形象特征暗示与联想树叶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午阴嘉树清圆。饱满、繁茂绿色、湿润密密层层的浓阴木叶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空阔、疏朗与绵密交织微黄、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