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朱自清荷塘月色•作者简介•写作背景•整体把握•重点研读•课后小结•作业练习朱自清简介朱自清的历史,充分证明了他人如其名,确实做到了“自清”,他正直、爱国,参加“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毛泽东同志曾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1924年出版了诗集《踪迹》。1928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背影》轰动文坛,成为著名散文家。朱自清一生著作有20多种,200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另有《春》《威尼斯》朱自清(1898—1948年),江苏扬州人,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坚强的民主战士。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1917年,不与坏人同流合污,便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字“佩弦”。“佩弦”出自《韩非子·观行》:“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意为弓弦常紧张,性缓者佩之以自警。写作背景写于1927年,1927年发生过4.12反革命政变,那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作者对社会现实产生的不满,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找出作者游踪的词语1游踪的词语:出家门踱小路观荷塘赏四周回家门2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得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好了,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这令我到底惦记着江南了•作者描写荷塘小路景物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幽僻的路,蓊蓊郁郁的树,淡淡的月光,构成幽寂的环境,表达了作者从受压抑不自由中暂得宽馀后的淡淡喜悦之情。但真的是“超出了平常”吗?没有,是“好像”。真的是个自由人吗?不,是“便觉”,因此,在淡淡的喜悦中仍流露出淡淡的哀愁。《采莲赋》《西洲曲》俊男靓女脉脉传情小船艳歌热闹风流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眷念不能情如水清月光下荷塘幽雅宁静热、动冷、静强烈对比内心矛盾衬而托之明线:游踪暗线:情感出家门去荷塘观荷塘回家门不宁静寻宁静得宁静失宁静《荷塘月色》圆型结构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由此可以看出文章所描写的景物是淡淡的,朦胧的,而作者的思想变化是开始是心里颇不宁静,有一种淡淡的哀怨,但一看到这样迷人的景色,心情又显示出一种淡淡的喜悦,暂时得到一种超脱,想到采莲的事情来。作者在这时突然笔峰一转,又回到现实中来。又披上了一淡淡的哀愁。本文的感情基调总得说来是: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笼罩着全文。荷叶:田田、亭亭、层层荷花:零星、袅娜、羞涩荷香:缕缕、渺茫荷波:一丝颤动、闪电、凝碧的波痕(流水)静动近——远上——下月下荷塘荷塘月色月光正面描写:如流水静静泻侧面描写:在牛乳中洗过笼着轻纱的梦实虚月影:参差、斑驳、稀疏、倩影(侧面描写)画面是—美丽的气氛是—宁静的格调是—雅致的美静雅荷塘月色荷塘月色一切景语皆情语景:宁静、淡雅、朦胧的荷塘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作者借朦胧之景抒朦胧之情,这是不错的,更重要的是借荷月言己志。在作者的笔下,荷叶清纯,荷花素洁,荷香清淡,月色如水,月光如雾,——这一切,无不是作者那高尚纯洁、朴素无华品格的象征。作者原名“自华”,后该名“自清”,由此,我们可以读出荷月之美与作者之品格的相通之处,这就是一个“清”字:出淤不染,皎洁无瑕!而作者一生都无愧于“自清”二字:清正,清贫,清白,清廉。修辞手法一、比喻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因为叶子出水高,所以想到舞女,舞女的裙与叶子自然舒展的形态相似写出了荷叶出水高而又自然舒展的形态。“通感”,又叫“移觉”,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给人的感受时,依据生活的逻辑,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沟通起来,凭借各种感觉的相通,互相映照,互相补充,从而具体表达感受,以增强语言艺术感染力的修辞方法。通感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本体:清香喻体:渺茫的歌声嗅觉听觉通感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