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中重点实、虚词的理解与积累;史传文中人物形象的把握及意义。注重阅读的积累。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的。古代兵法三十六计第三计《借刀杀人》上说:“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意思是,敌方动向明白,友方态度暖昧,就千方百计诱导友方迅速出兵攻击敌方,自己可以避免损失。此计是根据《周易》中《损》卦推演而得。”借刀杀人,是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而巧妙地利用各方矛盾的谋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烛之武退秦师》就是利用此计而成功的一个典范。读音释义读音释义贰èr于楚:贰,从属二主,对前主是反叛。缒zhuì:用绳子拴着人(物)从上往下送。阙quē秦:使秦(土地)削减。阙què,宫阙;阙jué,厥,其。杞qǐ子、逢pánɡ孙:均为秦国大夫。通假字通假字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供秦伯说,与郑人盟说-悦失其所与,不知知-智词类活用与晋人盟:名词用作动词,订立盟约。夜缒而出:名词用作状语,在夜里。朝济而夕设版焉:名词用作状语,在早上/到晚上既东封郑:名词用作状语,在东边。/名词用作使动,使…成为疆界。阙秦以利晋:动词用作使动,使…受侵损。越国以鄙远:名词用作意动,把…作边邑。/形容词用作名词,远方的国家(指郑国)。共其乏困:形容词用作名词,缺少的东西。烛之武退秦师:动词用作使动,使…退。邻之厚,君之薄也:形容词用作动词,变雄厚,被削弱。特殊句式①状语后置句佚之狐言于郑伯。②宾语前置句夫晋,何厌之有?③省略句省介词:军(于)函陵,秦军(于)南。氾省主语:(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省介词宾语:敢以(之)烦执事相传为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与《公羊传》《谷梁传》一起,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叙事委婉详尽,写人鲜明生动。它以《春秋》的叙事为纲,时间(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活动,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导致战事发生的原因有二点。其一,郑国曾两次得罪过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晋、楚爆发城濮之战,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结果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即派人出使晋国,与之结好,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其二,晋、秦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晋、秦都要争夺霸权,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秦国为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秦、晋联合也成必然。春秋时期形势图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这是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还反附楚国。(当时)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在驻扎水氾南面。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必定撤退。”郑文公听从了他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臣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事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被灭了,您也有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当夜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墙上坠下去,(他)见到秦穆公,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被灭因而对您有好处,那就冒昧地拿(灭郑这件事)烦劳您。越过其他国家来把远方当作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为什么灭郑来增强邻国(晋国)呢?邻国实力雄厚了,就等于您的力量薄弱了。如果不灭郑国,让它成为东方道路上(招待您)的主人,贵国使臣来往经过,供应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坏处.况且您曾经施恩给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他)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您是知道的。那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自己的疆界,又想要在西边扩张它的领土,如果不使秦国被削减,它将要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呢?使秦国受损害来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穆公很高兴,与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