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时间:45分钟满分:90分)一、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解析A项“寂”读“jì”;C项“痴”读“chī”;D项“茫”读“mán”ɡ,“朦”读“mén”ɡ。BA.迁徙.(xǐ)戈.壁(ɡē)寂.灭(jí)按捺.不住(nà)B.召.唤(zhào)憔悴.(cuì)鼓乐.(yuè)水中之屑.(xiè)C.颠簸.(bǒ)崔颢.(hào)温馨.(xīn)如痴.如醉(cī)D.茫.然(mǎnɡ)抛锚.(máo)朦.胧(měnɡ)撼.动人心(hàn)2.下列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A.美洲家园戈壁滩拥挤不堪B.焦躁游艇鱼灌头丰富多彩C.篇副盘缠具象化索然无味D.奋蹄掂念丰子恺遮风蔽雨解析B项灌→罐;C项副→罐;C项副→幅;D项掂→惦,蔽→避。A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这个世界充满艰辛,充满危险,然而又丰富多彩,________有刺激性。②蟑螂________独特,它喜暗怕光,喜欢昼伏夜出,白天偶尔可见。③前方的________并不明确,朦胧如雾中之月,闪烁如水中之屑。④他犯了错误,不但听不进去批评意见,____和老师顶撞起来。A.富余习性情境反而B.富裕习惯情景而且C.富有习性情景反而D.富余习惯情境而且解析“富有”指充分地具有;“富余”指把东西剩下来;“富裕”指东西多,财物充裕。“习惯”指常接触某种新的情况而逐渐适应,也指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习性”指长期在某种自然条件或社会环境下所养成的特性。“情景”指具体的场合的景象,对象多是感人场面、动人景色等;“情境”指境地、境况。“而且”表示一般的递进,“反而”表示反向递进。答案C解析“味同嚼蜡”形容没有味道,多指文章或讲话枯燥无味。应改为“索然无味”。D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他的心或身抑或是心和身一起受着家的压迫。他必须走,远走高飞....。B.前方使他们兴奋,使他们行动,使他们陷入如痴如...醉.的状态。C.他再也按捺不住....满腔怒火,猛地向敌堡上的枪眼扑过去。D.他把旅途的不安、无奈与焦躁不宁、味同嚼蜡....细细地写了出来。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他们去哪儿?归家还是远行?然而不管是归家还是远行,都基于同一事实:他们正在路上。B.今天,我们在电视上,总是看见美洲荒原或者非洲荒原上的动物大迁徙的宏大场面:它们不停地奔跑着,翻过一道道山,穿过一片片戈壁滩,游过一条条河流,其间,不时遭到猛兽的袭击与追捕,或摔死于山崖、淹死于激流。C.当然,在这天底下,在同一时间里,有许多人也许是坐在豪华的游艇上、舒适的飞机或火车上进行他们的旅行的。D.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解析虽属课文原句,但一句话中不能用两个冒号,因为冒号要管到句末。应把第二个冒号删去。答案D二、文本阅读(25分)阅读《前方》全文,回答6~9题。6.作者写“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叙述了哪几种情况?(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人有着离家与远行的习性。②外面的世界总是在诱惑着人走出家门。③由于种种原因,人不得不离开家。④人的理想决定着人要不断地向前走。7.结合文意,谈谈“即便是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一句的作用。(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写人类对前方的追寻转入对人类精神状态的关注。②内容上,丰富了文章的内涵,说明了人在具体的家,灵魂却找不到归宿,向往着“精神家园”,揭示出人们为追求理想、体现人生价值而心中不安的躁动以及对前方的向往,形象化地阐述了“人无家的感觉”的原因。8.本文是如何组织材料的?(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文章以“一辆破旧的汽车”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在结构上起到了首尾呼应,过渡自然的作用;内容上还构成了一幅画面,以其来象征人类寻觅精神家园的艰辛和伤感,使读者更容易了解其深刻的主旨。(2分)②具体而言,作者由摄影作品入手,猜测画面人物的目的,说明“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