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微霜渡河而来把霜拟人化了,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送魏万之京送魏万之京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渡河。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关城树色催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象树色带来寒气,见树色而知寒近,是树色把寒催来的。一个“催”字,把平常景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春夜别友人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探讨:诗人是如何通过空间和景色的转换来表达离情别意的?“隐”字写出高高的树阴遮住了西沉的明月;“没”字写出了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衬托出时光催人离别,难舍难分的心绪。“吐”字,使人想见离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目光只是凝视着银烛的青烟出神的神情。“对”字,其意是面对华筵,除却频举金樽“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意绪而外,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勉强相慰的话了。诗人根据离别的时间顺序来安排空间和景色的转换,景色随着空间而变化,情感随着景色的变化而逐渐加深。银烛青烟金樽绮筵明月高树长河晓天悠悠古道情感:相对无言离情缠绵时光催人难舍难分悠悠离情此会何年空间:景色:离堂华筵室内别路山川户外洛阳古道遥想一轮明月升起来了。这一轮明月,展示了春江月夜如画的美景;这一轮明月,引出了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无限感慨;这一轮明月,讲述了思妇游子的几多愁情。这一轮明月,成就了张若虚的千秋诗名。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张若虚的诗——《春江花月夜》教学目标一、体会诗歌景、情、理。二、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三、朗诵诗歌,感受诗情。张若虚扬州人,唐代诗人。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春江花月夜》为张若虚赢得了很高的声誉,是唐诗中的一株奇葩。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闻一多: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第一部分: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1.开头八句写了什么意象?请找出来,并给这幅图画命名。春江花月图——画面美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2.请充分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话描述这幅图画,并体会本段写景的特点。本段景物描写有何特点?落笔扣题题目中春、江、月、夜在第一联中。看那春江潮涨,汪洋一片,江面开阔;江水与海水相接,水势浩荡,洪波翻涌。浪滔中涌出一轮明月,冉冉升起。明月清辉洒在万顷江波上,所见之处水光粼粼。江水宛然前行,流到了一个芳草萋萋、繁花满树的幽处。但见月华洒在花树上,朵朵花儿晶莹可爱。在空中,但见月色溶溶,月光如凝霜朦胧。而江畔沙滩上,银色沙滩和乳色月光融为一体,无法区分。诗人描绘了一幅极富动感、有(水)声有(月)色、由远及近、有上有下的立体画。它为我们绘出一幅春江潮涨、江海难分、明月冉冉上升而华光万里的图景。一、面对良辰美景,引发了作者怎么样的遐想?年年岁岁,月是亘古不变的,而对月之人却代代更替。宇宙无限,而人生有限,由无数个有限人生组成的人类如长江水长流不逝,而个体的人生却如流水匆匆而逝,这明月就永恒的注视着一切,默默不语,它在期待何人呢?从描写景色转向观照人生,人生短暂、宇宙无穷的惆怅——哲理美第二部分:哲理美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第三部分:情感美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1.赏析“徘徊”一词的表达作用(1)拟人手法,写出月游移不定的动态。(2)赋予月亮人的灵性,它似乎也为思妇而伤心、对她怜悯,不忍离去。2.“卷不去”“拂还来”表达了思妇怎样的思想感情?“卷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