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郭美珍老师《不说话的朋友》有感《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心理品质为基础,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自我发展为目标,注重学生道德行为和意志品质的构建性,侧重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体验。在教学中,蔡老师能结合教学内容,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学生参与课堂实践,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中心,使学生受到了良好的思想教育。一、精心设计的意识强任何一门学科,只有教师根据学科特点,把握教学内容的价值,基于学生的分析,精心设计教学流程,充分预设,才能将凝固的教材文本演化成生动的课堂。郭老师在教学时,以不会说话的“朋友”——公用设施为主线。上课伊始,通过打电话认识新朋友,猜谜语认识新朋友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了解一些公用设施,接着认识一些公用设施。再现生活情景,引出归纳“公用设施”第二部是“找朋友”环节,郭老师指导学生有条理的找出学生身边的公用设施——教室里,校园里,小区里,上学路上,让学生明确一点公用设施就在身边。第三部,“体验馆”小游戏。我觉得这个游戏设计的比较巧妙:让学生站立,正确美观的书写汉字。孩子们对于学校的课桌椅是特别的熟悉而容易忽略掉他们。郭老师的这一设计恰巧提醒了学生这一点。这次的体验的结果体验是让学生说说感受,学生谈的都是挺深刻。第四部:议议吧。联系生活实际,学生谈议结合,让学生根据老师设立的情境说话,也进一步让学生深入感受到了公用设施的作用和给我们生活带来方便。但是学生对于这样拟人的模拟,并不熟悉反而会走偏:“上学时,口渴了,早已默默地为我烧好水等待着我。”这句话一出,好多三年级孩子会说是妈妈,有的还会说是奶奶。如果老师将这一句作为例句,带着孩子们体会,效果会更好!接着教师又从学生身边存在的破坏公用设施的这一社会现象为焦点,引导学生对这些破坏行为说错。’“如果你就是那些公用设施,你会说什么?”揣摩感受“朋友”的心声,在学生心中,保护公用设施的情感被激发,公德意识也逐渐增强,最后,走进爱心屋。一份表格——小调查:课桌凳现在的生活状况,随机出示“爱心护友卡”,我朋友的名称,现状,我的护友办法,老师,同学,家长对我护友情况的评价。一系列的表格,给我感觉最好的是最后一列评价:这既是肯定学生的行为,也是对学生行为的监督。如果真是按照这样的表格一直坚持下去,孩子的意识,爱护公用设施的行为怎么会不好起来呢?学生对公用设施进行调查记录,这是课堂的一个前延后续,可以激发学生以实际行动关注身边的公用设施,在探究中体验。五个环节的巧妙设计,多种教学形式的运用,层次清晰,丰富了学生思维探究活动,整合了学生的知情意行,整堂课,学生充分“动起来”、“活起来”、“参与起来”,课堂绽放了学生的生命活力。二、开发资源的意识强儿童品德的形成更是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品德教育的内容更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让真实的社会生活成为最好的学习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开发、利用各种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郭老师在教学时尊重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为学生提供话题和范例,凭借这些话题和范例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他们认知和经验、情感和体验。比如:教师创造性的一个设计——替“朋友”说说话这一环节,教师整合了课本中的内容,充分挖掘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公园里公用设施受破坏的资源,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观察、体验、感悟,继而又拓展开去,“如果公用设施不能好好使用怎么办?看了那些小新闻,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充分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也为学生换位思考、移情体验奠定了情感基调,学生的感受是真切的,深刻的。充实教材,开放教材,使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真实生活相融合,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思维是活跃的,情绪是饱满的,情感体验是丰富的,课堂是灵动而精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