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文本的学习,了解传统的内涵、本质意义,从而正确的对待传统2 、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经历和已学得的知识,表述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3 、学生能够了解正反论证、比喻论证等说理方法的作用,学习运用这些论证方法以提高议论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传统、传统文化、文化传统等一些概念的把握以及这些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 作者简介 庞朴,生于 1928 年,江苏淮安人。 1954 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生班毕业,任教与山东大学。 1974 年调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历史研究》杂志从事编辑工作,以后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副编审、副总编和《历史研究》主编等职。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科学文化发展史》国际编委会中国代表。现为“国际简帛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著作有,《沉思集》、《稂莠集——中国文化与哲学论集》、《一分为三——中国传统思想考释》《公孙龙子研究》、《儒家辨证法研究》等等。理清思路 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 ( 第 1 ~ 3 段 ) ,全文总起,阐述什么是传统。第二部分 ( 第 4—7 段 ) ,传统文化的内容、范围、特性,以及应该采取的方针和态度。第三部分 ( 第 8—13 段 ) ,将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相比较,从而揭示出文化传统的特点,探讨其诞生、成长、变化的规律,以及不同文化得以交流的基础。第四部分 ( 第 14—19 段 ) ,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的两重属性。全文是总分总结构。 理清思路 第三部分 ( 第 8—13 段 ) 分四层:第一层 (8—9 段 ) 是对于概念的界定。第二层 (10 段 ) 分析文化传统得以形成的条件和过程。第三层 (11 段 ) 说明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第四层 (12—13 段 ) 分析文化传统的变化及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提问:课文作者阐述了一个怎样的基本观点?明确: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既是财富,又是包袱。运用它而不被其吞没,防止它而不拒之千里之外。文本研习 1 、作者对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持什么看法?在阐述这两个问题时为什么把“文化传统”作为重点?(课本 65 页) 作者认为,传统文化的落脚点在“文化”,是相对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言的,包括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如民族服饰、生活习俗等等,简言之就是文化遗产。有形的。( 4 节) 文化传统的落脚点在“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