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与重建西方现代小说单元教学浅谈时代背景: 20 世纪• 两次世界大战• 社会主义的兴起与挫折• 第三世界的觉醒和独立• 世纪末资本主义的全球化• 第三次工业革命• 弗洛伊德:潜意识• 荣格:集体无意识• 存在主义:生存的荒诞性与非理性• 马克思主义:人的物化与异化一、与传统小说的异同•不同之处: 主题:明晰而易于把握 VS 没有明确的价值判断、道德判断 内容:以情节塑造人物 VS 消解情节,淡化人物;反映客观存在,力求真实 VS 重视人内部的主观世界,大量虚构 表现方式:传统的写作手法 VS 象征、荒诞、意识流……等有意味的形式 对读者的要求:无需太多的想象补充、探索思考 VS 高文化水准,较高鉴赏能力链接:余华《虚伪的作品》• 一九八九年元旦的第二天,安详的史铁生坐在床上向我揭示这样一个真理:在瓶盖拧紧的药瓶里,药片是否会自动跳出来?他向我指出了经验的可怕,因为我们无法相信不揭开瓶盖药片就会出来,我们的悲剧在于无法相信。如果我们确信无疑地认为瓶盖拧紧药片也会跳出来,那么也许就会出现奇迹。可因为我们无法相信,奇迹也就无法呈现。• 有关二十世纪文学评价的普遍标准,一直以来我都难以接受。把它归结为后工业时期人的危机的产物似乎过于简单。我个人认为二十世纪文学的成就主要在于文学的想象力重新获得自由。链接:余华《虚伪的作品》• 余华:当内心涌上一股情感,如果能够正确理解这股情感,也许就会发现那些痛苦、害怕、喜悦等确定字眼,并非是内心情感的真实表达,它们只是一种简单的归纳。要是使用不确定的叙述语言来表达这样的情感状态,显然要比大众化的确定语言来得客观真实。• 我所指的不确定的叙述语言,和确定的大众语言之间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前者强调对世界的感知,而后者则是判断。链接:余华《虚伪的作品》• 性格关心的是人的外表而并非内心,因此我更关心的是人物的欲望,欲望比性格更能代表一个人的存在价值。另一方面,我并不认为人物在作品中享有的地位,比河流、阳光、树叶、街道和房屋来得重要。河流以流动的方式来展示其欲望,房屋则在静默中显露欲望的存在。这种欲望便是象征的存在。 • 因此小说传达给我们的,应该是象征的存在。一部真正的小说应该无处不洋溢着象征,即我们寓居世界方式的象征,我们理解世界并且与世界打交道的方式的象征。一、与传统小说的异同•相同之处: 从情节设计说,在把主体表现对象打出正常轨道这一点上双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