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 锁 张爱玲 封 锁 张爱玲 作 者 简 介张爱玲 一个潇洒而苍凉的手势 从创作主体心态的角度来看,张爱玲早年的身世影响了其人格心理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她对外部世界的感受和体验。 1920 年 9 月 30 日出生於上海,原名张煐 , 1930 年改名张爱玲 。祖父张佩纶虽是清朝重臣李鸿章的女婿,但到她的父亲这一辈,家道已经中落。张爱玲的父亲是一个典型的遗少型人物,母亲是西洋化的女性,几度跨洲越洋去留学,是一个颇具艺术天分和修养的音乐家和画家。 张爱玲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女作家 她家既有前朝的豪华,而其本人又很早接受了西洋文化,因此曾受到非常完整的教育。但父亲抽鸦片,讨姨太太,母亲愤而离家出走,张爱玲自幼就失去了正常的家庭温暖,又耳濡目染了封建大家庭内部的尔虞我诈,不仅形成孤独、敏感的内省个性,还使她过早地积累了对人对事的否定性情绪,习惯于以审慎怀疑的态度注视着周围的世界。 1943 年,张爱玲正式写小说,《沉香屑—第一、第二炉香》为其处女作,此后,《茉莉香片》、《倾城之恋》、《金锁记》、《心经》、《琉璃瓦》、《连环套》等相继发表,她的创作从一开始就达到高潮期,形成自己的艺术峰巅,以后一直没有逾越它。 张爱玲既对西方的文化艺术感兴趣,又受到中国古典小说、诗词的熏染,还受到“五四”新文化的、新思潮的影响,她的创作反映了较为复杂、丰富的色彩,表现出中外艺术、新旧文艺、新旧意境的揉和与交错,极具艺术个性。奇异的艺术世界 张爱玲说:“我喜欢反高潮──艳异的空气制造与突然的跌落,可以觉得传奇里的人性呱呱啼叫起来。” “ 反高潮”的叙事策略 张爱玲擅长以不动声色的冷处理,轻描淡写地颠覆了一见钟情的艳遇模式,直指人性的复杂。《封锁》是一篇让人回味的短篇小说,具有寓言的性质,可以从各种角度解读。冷处理:颠覆一见钟情的模式小说《封锁》的寓意它首先是一个场景—电车遭遇封锁后,车上的一个场景。深层次的暗含人与人心灵之间有形无形的封锁隔阂,以及个体思想受人生常态的压抑状态。 《封锁》隐喻人性与处境的悖逆:人生的常态对人实际是一种封锁,封锁因此成为人的处境象征;非常态中的人性是开放的,人的自然欲望能够得以释放,并导致激情的突然迸发,产生越轨的萌想,从而构成对日常生活的反封锁,激情封锁了平庸。 但张爱玲是厌弃确定性的作家,其作品的结尾大多是没有归宿的反高潮。《封锁》也不例外,它的寓意“封锁”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