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 白居易《琵琶行》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杜甫《登高》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 毛泽东《沁园春 · 长沙》 1 、“故都”指“北平”,作者为什么不用“北平的秋”?2 、“故都的秋”又有什么特点? 3 、从哪些景物中可以看出这些特点?——“ 故”有“旧”的意思,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意。—— 清、静、悲凉。 秋景图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残声闲话秋雨秋果奇景 住 —— 一椽破屋泡 —— 一碗浓茶看——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驯鸽的飞声细数——一丝一丝漏下的日光静对——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长——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第一幅 小院秋晨(一座大厦);(一杯香茗);(火红的日出);(喜鹊的叫声);(一团团耀眼的光芒);(红朵);(郁郁葱葱的春草) 景:无声无息的槐蕊夜里悄然而落,“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 景: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情:突出了秋的清,给人清静悠闲的感觉;“落寞”,抒发了悲秋之感,紧扣了“悲凉”。 第二幅 秋槐落蕊情:给人寂静的感觉 知人论世知人论世 郁达夫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岐视;在个人的性格方面 , 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追求上,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文学” 。 30 年代,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也居无定所,衣食无安。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这种“悲凉”是他整个人生的感受。 驯鸽声秋蝉的残声 以有声衬托无声,给人幽静的感觉 2 .“ 早晨起来 , 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1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第三幅 秋蝉残声听觉效果 第四幅:闲话秋雨。明确:灰沉沉的天空,凉风一起,便下起雨来;秋雨过后,天气很快晴朗;秋雨过后,温度下降得快。(秋雨来去匆匆,天气变化很快。)1 、北方的秋雨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体现在哪些方面?2 、作者借雨后都市闲人的 _____ 、 _________ 、动作、 _____ 、 ________ ,来表明作者在谈到寻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