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赠》《浣溪沙》《点绛唇素香丁香》•李商隐《代赠》赏析•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中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这是一首描写女子思念情人的诗作,诗中的女子,深居高楼,黄昏时分,她因百无聊赖而思念起情人来了。对其思念越浓,就越渴望和他想见,恨不得他立刻出现在楼前,她按耐不住自己焦急的心情,走到楼头前,想去眺望远处,看看他来了没有。可是又蓦然想到他必定来不了,他怎么知道自己在思念他呢?就算知道又如何能这么快就来到跟前呢?她只得止步,折回楼内,欲望还休,欲见而无法相见,这种复杂的心情折磨得她坐立难安,满楼徘徊。此句把女子复杂矛盾的心理和孤寂无聊的失望情态完全表现出来了。•“玉梯横绝月中钩”。“绝”是断的意思,玉梯横断,无由得上,终是情人前来,也无法登上玉梯前来相会,此句意指情人被阻隔而无法相会。“月中钩”,一作“月如钩”,这里“中”应该读zhòng音,意指月像钩一样。•芭蕉顶部长出的新叶还未舒展开来,丁香的花蕾仍然含苞待放。它们在清冷的春风里,样子就像各怀心事一样,各自愁眉不展。丁香结(花蕾)是愁思的传统意象,用丁香花蕾含苞未放的样子比喻人的愁心不展是古人习惯的用法,这里用芭蕉未展的新叶、丁香未开的花蕾,暗喻女子愁肠百结的心情。•这是丁香作为古典诗歌传统意象的基本象征意•义。自从李商隐《代赠》根据丁香的自然形态而联想发挥,写出了“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之句后,带有“忧愁”含义的丁香或者丁香结便成为诗歌中一个重要的原型意象。经过后代文人的反复渲染,“丁香结”便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较固定的象征,成为“忧愁”、“幽怨”的代名词。但是忧愁的具体内容又不尽相同,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是闺怨之作,藉以抒写因与恋人分别而带来的相思之苦。•李商隐的诗词通常写得晦涩难懂,诗中虽不乏精警之句,但通篇易读者十分罕见,而这首诗却清新可人,是难得的佳作。•芭蕉的特征是叶大且长因而常常卷曲,于是就有了忧愁不展的象征意义。丁香结,指丁香缄结未开的花蕾。诗人以丁香之结,喻心情郁结不开。两种忧愁意象的组合,使思妇的春愁倍增。“芭蕉不展丁香结”为思妇词开创了新的境界,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在擅长闺怨诗的花间词人笔下,丁香更是经常出现的意象。如毛文锡的“偏怨别,是芳节,庭下丁香千结”(《更漏子》),以千结丁香暗喻思妇愁肠百结,展现思妇那浓的化不开的离愁和春愁。•摊破浣溪沙(南唐)李璟•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注释】:•①真珠:即珠帘。•②青鸟:传说曾为西王母传递消息给武帝。这里指带信的人。云外,指遥远的地方。•③丁香结·丁香的花蕾。此外诗人用以象征愁心。•④三楚:指南楚、东楚、西楚。三楚地域,说法不一。这里用《汉书·高帝纪》注:江陵(今湖北江陵一带)为南楚。吴(今江苏吴县一带)为东楚。彭城(今江苏铜山县一带)为西楚。“三楚暮”,一作“三峡暮”。•我将珠帘卷上帘钩,来到阑干前,倚栏凝望。心头的愁烦依然如旧,风吹过来,不知是谁家的花儿纷纷飘落,引起我无穷的思绪。•抬头不见青鸟为我传信来,只见眼前丁香花在凄凄风雨中,徒然地凝结愁意。回头眺望当年的楚国之地,绿色的江波被暮烟笼罩着,源源不断地流向天际,更让我想到自己的飘零无依。•这是一首伤春词。•“手卷真珠上玉钩”一句,“真珠”二字或作“珠帘”,但正如古人所云:“言‘真珠’,千古之善读者都知其为帘,若说‘珠帘’,宁知其为真珠耶!是举真珠可包珠帘,举珠帘不足以包真珠也。后人妄改,非所谓知音。”•“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二句委婉、细腻,卷帘本欲观省景物,借抒怀抱,而既卷之后,依旧春愁浩荡。可见,“锁”是一种无所不在的心灵桎梏,使人欲销愁而不可得。•而“春恨”并不是抽象的,“风里落花谁是主”,风不仅吹落花朵,更将凋零的残红吹得四处飞扬,那么,何处是归宿呢?在这里可以看到的是人的身世飘零,孤独无依。结句“思悠悠”,正是因此而思绪萧索,悠然神往。下片起始“青鸟不传云外信,...